2019年12月,我受中国农业大学“2019年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提升项目”派出,作为产业经济学交流生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进行为期6个月的交流学习。
初入瓦赫宁根大学,我便与导师联系,建立每周面对面组会的科研工作形式,积极参与组里的博士生研讨会及coffee break等集体活动,增进与当地科研人员的沟通。生活上,自己下厨,招待同期的博士好友,与同办公室的外国友人友好相处,力争展现农大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2月底,疫情开始在荷兰蔓延,3月中旬措施收紧,所有学校关闭,娱乐场所停止营业,人与人之间保持1.5米的社交距离,有疑似症状出现须居家隔离。从3月18日开始,学校关闭教学楼,教学活动转为线上开展,我所在的商业经济组的学术活动以视频会议形式进行。居家期间,我网购食物,读《邓小平时代》,唱《日落大道》,跳广播体操,做新式菜品,写英文论文,希望将异国独处的日子幻化成美妙的时光。
在欧洲疫情暴发之际,我国内的导师林海老师第一时间联系我表达了关心,从物资准备、心态到免疫力保持都给予了建议;国外导师在原来组会的基础上,每周增设了半小时的闲聊会议,以确保我的身心健康;学院李军副院长连线海外学子,支招口罩使用技巧,给予暖心叮嘱;学院建立经管海外微信群,国际处、研究生院老师组织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欧洲公派学生群,将身在异国的农大学子团结在一起,及时传递祖国针对留学生的最新政策以及学校对我们的关怀;学院学生管理科的老师们也对我们进行了一对一的信息登记与细节关心;驻荷使馆携华为等国内企业为在荷留学生及时筹措防疫物资,发放了医用口罩;义达国际物流和侨联、留学生联合会等为留学生免费发放口罩;祖国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健康包”,通过驻荷使馆、全荷中国学联发放给我们。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深深地感受到来自家人、朋友、老师、祖国甚至是不认识的同胞的关爱。父母会和我保持每天通话,他们担心我在外感到孤独,朋友们会想着寄口罩给我,与我分享他们的日常。国内外导师、学院老师会告诉我有困难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国内学校、学院对学生信息及时掌握,确保给我们最及时的支持。从家乡派出所到驻荷使馆都和我直接或间接有过联系,或询问情况,或统计信息,或发放物资。与他国的留学生相比,祖国给予了我们强有力的支持。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关心和支持,我的科研工作得以正常推进,生活也在照常前行。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作为交流学生,我当不负众人情谊、不负学校和祖国所托,完成交流任务。期待疫情散去,校园里与老师、同学们早相会。
(作者系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供稿/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