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在深学党史的过程中,党的百年奋斗史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生动画卷,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危难之时,党浴血救国;百废待兴,党艰辛立国;审时度势,党改革兴国;追梦路上,党全面强国。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持初心不改、使命不忘、砥砺前行。
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要从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难之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从1934年到1936年,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这是一次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实际上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0世纪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不仅弘扬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无不向我们传递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随时面临生死考验,支撑他们殊死搏斗、赢得胜利甚至创造奇迹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如今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共产党员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我们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坚守初心使命,让理想信念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
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要从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中汲取真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百年来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在今时今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真知灼见,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的科学揭示,中国共产党从南湖上的红船起航,带领人民艰辛创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百年历史深刻启示我们:理论创新至关重要,只有理论前进了,党的事业才能前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发展任务繁重。越是这样,我们越要高举“真理火炬”,把学习党史与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以党的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沉着应对国际风云变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地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同时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要从党的重要时代贡献中获得奋进动力
在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今天的中国,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中国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如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时代贡献离不开千千万万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无论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的“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者,还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出的“甘于奉献”的扶贫工作者,他们都是新时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践行者,他们的精神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源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教育对外开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育外事战线上的一名党员,我要把学习党史中获得的奋进动力同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不断引进欧洲一流教育资源来华开展合作办学或独立办学,推动中欧高校建立更多常态化、集群化的合作机制,加强中欧科研合作和人员流动,培养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作者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党总支宣传委员,欧洲处党小组组长、处长。)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刘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