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北京科技大学全体52名巴基斯坦留学生给习近平主席写信,汇报了他们在中国学习知识文化、见证中国变化发展的感受,讲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对他们给予的关心帮助,介绍了他们在抗击疫情期间为中国、为武汉加油鼓劲的行动。5月17日,习近平主席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回信指出,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今年是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北科大”)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将中外青年文化交流与定点扶贫工作相结合,以文化交流推动教育扶贫、提升乡村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对于推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积极作用。
以中外青年文化交流强化教育扶贫力量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途径。目前,乡村教育基础薄弱,存在办学条件差、资源短缺、优质师资匮乏、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乡村教育的发展,教育脱贫的作用未充分发挥。以英语教学为例,我们在开展教育帮扶的过程中了解到,乡村学校的英语教学基础极为薄弱,不仅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师资水平有限,教师自身英语专业知识基础不强。英语教学的方式是灌输式的,学生学英语以抄写和机械背诵为主,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极大限制了一些必要的或辅助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以致出现教师讲不透、学生学不懂,教师不爱教、学生没兴趣学的情况。我们同时了解到,受所处特定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多数乡村贫困地区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发展意识弱。因此,提供资源和机会是开展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
北科大外籍教师为中学师生讲授英语课
北科大以中外青年文化交流作为扶贫工作的新载体,推动中外师生到定点扶贫县——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开展文化活动,为乡村学子提供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今年11月,学校组织开展“北科大国际师生‘感知中国·秦安行’”活动,来自巴基斯坦、阿富汗、马里、叙利亚、泰国和美国的国际师生走进当地中小学校园,与当地师生开展交流。外籍教师以“节日文化”为主题,运用互动式教学方式,为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英语示范课。国际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和成长经历,为师生们分享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习俗。中外师生以“梦想”为题畅谈人生理想与实现途径,激励当地学生为梦想而努力。通过交流,中外师生互学互鉴共成长。对于乡村学生而言,亲身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是新鲜而珍贵的经历,不仅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所处世界大环境的认识,拓展视野和格局,而且能够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冲破原有消极的思想观念束缚,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学习获得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为自己争取人生发展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可能性。
北科大国际师生走进秦安古城小学
在中外青年文化交流中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振兴乡村,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农耕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以来,乡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边缘化,乡村文化价值被忽视,发展建设滞缓,传播受阻,乡村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民间艺术逐渐衰落凋敝。中共十九大鲜明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抓住传统文化根脉,对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以文化的力量改变贫困地区群众落后的精神面貌,营造良好的乡村社会风气,强力助推乡村脱贫振兴。
北科大国际学生参观大地湾文化遗址
北科大开展多元文化交流活动,为乡村文化提供对外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学校组织中外师生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与秦安县当地艺术家同场进行文艺展演交流,在丰富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当地群众和国际师生近距离感受蜡花舞、秦安小曲等秦安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异国文化风采。学校组织中外师生向非遗文化传承人学习传统草编、彩陶等手工艺制作,赴大地湾遗址、女娲祠、三国街亭古战场等历史文化遗址参观,深入体验秦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俗文化。学校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出去”,利用“国际消除贫困日”等重要活动,推动秦安民间艺人到北科大校园向中外师生进行宣传、展演,丰富校园文化,助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学校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举办大地湾文化与科技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国外合作院校开展联合科研,助力秦安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借中外青年文化交流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提前10年达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脱贫攻坚的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不仅要向中国人讲,也要向外国人讲;不仅要让中国人自己讲,同时也要推动外国人讲,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对内讲,要讲好减贫成绩,讲好复兴前景,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持久强大力量。对外讲,要传播好中国改革发展声音,展示好中国在消除贫困伟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北科大依托定点扶贫工作,为中外青年增进相互交流,了解中国国情,开展社会实践搭建了良好实践育人平台。作为国际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学校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体系。学校举办国际学生主题班会,邀请学校派驻秦安县第一书记作脱贫攻坚专题讲座,把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好政策好办法、基层扶贫干部忘我奉献的感人故事、贫困群众艰苦奋斗的励志故事讲给国际师生听。学校以精准扶贫工作为载体推动实践育人工作,组织中外学生深入扶贫一线开展调研实践和文化交流,组织研究生科技服务团下乡开展科技服务,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中国国情、了解社会、体会民生,在实践历练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目前,已有两批次来自21个国家共24名北科大国际师生赴秦安开展社会实践与文化交流,他们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正在向身边的师生和各自国家的人民讲述着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完成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来了巨大挑战。北科大推进中外青年文化交流,为学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促进了中外青年之间的交流合作,帮助国际学生深入全面认识中国,把中外青年力量凝聚到脱贫攻坚工作上来,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同时,这也是向外国青年讲述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改革发展声音,展示好中国在全球治理和消除贫困伟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重要实践。
背景资料:
北京科技大学自2012年起定点帮扶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学校紧扣秦安县实际找准帮扶工作契合点,推动“以加强党建为先导、教育扶贫为主线、产业扶贫为主题、科技和文化扶贫为支撑”的全方位、立体式扶贫。自学校开展帮扶以来,秦安县贫困人口由2013年建档立卡初的18.12万人减少至2019年底的3344人,全县于2020年2月整县脱贫摘帽。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工作人员、助理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派驻甘肃省秦安县扶贫干部。文中图片由北京科技大学提供)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