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进入当代艺术教育的历史背景中,老一辈艺术家,特别是率先走出国门的教育家们,他们杰出的贡献为我国艺术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回顾他们的一生,那是一个无私的时代,尽管渐渐远去,但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去思索。我的老师伍明万在1979年经国家选拔赴意大利交流访学,归国后继续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奉献了一生。在教师节这一天用这种方式去怀念我的老师伍明万,对我来说也许是最好的方式。
每到教师节这一天,总会怀念起恩师伍明万。
恩师与父亲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怀念恩师也会同时怀念起父亲来。他们年龄相仿,外貌也有些许肖似。父亲年长一岁,都是上世纪30年代出生,父亲与恩师身上深虑和慈爱的气质让我记忆深刻。这种印象是只有做儿子的才会深刻感悟到的那种父爱的深度。我的父亲不苟言笑,而恩师的情怀更体现在生活细节上。
认识伍老师是从他的作品开始的。我刚高考进大学时老师已经退休,不再承担教学任务,也就很难见面。如果不是惊叹于校园大门口那尊很现代的高达5、6米,由点、线、面构成的不锈钢抽象雕塑作品《生命树》,可能老师的名字都会被无意间错过。上世纪80年代,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写实的现实主义雕刻在国内已成楷模。在当时写实雕塑风格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伍老师这件特别的作品,必然引起众多关注。不过那时抽象雕塑往往会被误读为“写实功底不够,抽象来凑”,但伍老师的功底却是毋庸置疑的。他是四川美术学院50年代的老牌大学生,6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70年代公派意大利留学。他本人也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专业领军人物,系里主要领导之一。《收租院》《歌乐山烈士陵园雕塑群》《重庆长江大桥雕塑》《长征组雕》等影响海内外的作品他都是主要创作者和组织者。我们仔细解读伍老师个人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典藏的作品《养猪妇》《耕》《周恩来》,可见老师的作品功力和他独特的审美品格。
老师在世时,每年都会邀请我到他的工作室小住。那是一座恬静幽美的西式花园院落,院落里生活区和工作区由两栋不同的的建筑构成,除建筑之外园中全是奇花异草,果木飘香。闲暇时伍老师和师母常常一起在园中的秋千上小憩,老师轻轻为师母荡起秋千的那番柔情,似又重返少年的恩爱。“老伴”这个词汇,在伍老师和师母身上刻画了令我一生难忘的珍贵记忆。艺术工作者常常因为投身艺术创作而忽略家庭生活,而老师和师母构建的幸福家庭生活,为艺术界注入了一股清流。师母也从不把学生当外人,久而久之,我与老师的情谊就融入了亦师亦父的情感。我的父亲是平凡的工人,他如山的爱不擅表露出来。恩师是全国著名艺术家、教育家,从恩师的身上却可以解读出如山父爱的具象来。
记得2003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进修班学习的时候,静心观察,发现艺术一旦失去个性的张力,沦为模式化制作,难免匠气。同样是创作革命题材,翻看老师的作品《红岩》《罗世文和车耀先》《克拉玛依》等作品,在同类型创作手法上是有完全不同的主张的。伍老师的创作风格朴素,却传递着浓浓的个人情怀,他更注重人物内心的情绪表达。我两次游学俄罗斯,现正在前辈阿里库申教授传承下来的工作室里访学,并多次前往老一辈雕塑家创作的雕塑作品现场考察,更坚定了对伍老师作品的独立性的肯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国内革命题材雕塑创作风格,大都来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风格的启发。其实我本人对这种手法也是能熟练掌握的,对比老师的作品,真是品格独立,难能可贵。伍老师对艺术创作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达,在教学上极力主张把传统民间雕刻纳入大学课堂,让学生们多多关注传统文化渗透出来的魅力。那时西学鼎盛,要开展这样的课程是很艰难的。伍老师邀请了来自安岳石刻之乡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谭家文,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民间泥塑技艺。伍老师对传统美学的吸纳,不仅没有门第偏见,还鼓励大家从传统文化土壤中吸取营养,今天看来是十分有远见的。随着我国文化自信心的重建,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重视起来,越来越多有关民族特色的雕塑语言建构起来了。
养猪妇
耕
中国美术馆国家典藏上世纪60年代收录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一批作品,其中伍老师的作品独具一格。《养猪妇》是用故宫修缮拆下来的楠木雕刻而成,看上去简洁洗练,人物形体结构、情绪表达,刀刀入微。作品整体干净光洁细腻,足见作者的精心打磨,轻轻触摸似乎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建设者们内心的温度。这不仅仅是雕塑家对形体的准确把握,他对材料、对人物个性的研究造就了经典作品的品格。壮实的乡村妇女信心饱满,透露出来的形体张力与人物情绪的刻画是厚实的。衣衫褶皱寥寥数笔,轻快愉悦,那种欣欣向荣的朝气扑面而来,作者为一个时代留下了最珍贵的表情。《耕》是用朴素的大地情怀来塑造的,奋力前行的孺子牛,完全掌控在青年农民手中,大地如浪花翻滚,来年的丰收可期。花岗岩特有的质感和分量感,很容易把人的情绪融入到春耕翻腾着泥土芬芳的大地中。作者并没有把作品精细化,轮廓准确的造型使整件作品极为干练,花岗岩雕刻把人与牛、大地融为一体,大实大虚的手法准确无误地表达出了大地母亲情怀,这种力道美学,是富有生机的。80年代中国美术馆还收藏了伍老师深情纪念周总理的雕像《周恩来》,这些都是写实主义的典范。同是80年代重庆美术馆收藏的抽象作品《生命》,是黄铜锻造女性人体表达孕育生命的主题。作品抽象到只剩下几何符号化的程度,这种抽象不但不会让人觉得金属质感的坚硬沉闷,反倒带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现代气息。这件作品也可以说在国内开启了现代雕塑的新篇章,经历了30年的雕塑创作经验,再回头看伍老师的作品,那时早已独树一帜。
周恩来
生命
伍老师还是欧美同学会成员之一,他们那一代艺术家始终把中国艺术走出国门发扬光大作为己任,即便是国内某种风格极为有市场号召力,他也不会跟风附和,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不断探索新的雕塑语言。他的眼光是开放的,他所站立的高度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老师的言传身教历历在目。
8年前那个教师节的清晨,我正行走在去往学校上班的路上,惊闻恩师去世的消息,恍惚明白一夜秋雨打落的满地金桂,竟是因恩师的离去而悲伤。相信再过许多许多年,每到教师节依然是怀念恩师的日子。(作者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2005年国家公派留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2019年国家公派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格列沃伊教授工作室访学。)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