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来自各国的上海大学(以下简称“上大”)国际学生和校友们,一直秉承自强不息的上大精神,凝聚全球力量,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抗击疫情作贡献。
作为亲历者,他们见证了这场战“疫”体现出的,全人类面对共同威胁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含义,以及践行这一理念的可贵。他们表示,中国的防控举措及时、有力、高效,在如何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方面,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全球多个国家陷入疫情危机时,中国及时施以援手,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胸怀与担当。
疫情之下,选择留下来,坚守在“第二故乡”的上大国际学生们,对学校在疫情期间对校园进行严格管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表示认同、感谢并全力配合。同时,他们还在社交媒体上相互加油打气,利用网络空间和多种语言优势开展物资筹集,通过书画、朗诵、歌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支持,向受疫情影响的中国朋友送出祝福。
用镜头讲述,用文字记录,用语言倾诉,他们将自己在这段特殊时期感受到的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世界,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中国为抗击疫情作出的巨大努力。
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同呼吸 共命运”
——BAYANBAYEV ILYAS(哈萨克斯坦)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18级本科生
“让世界听到真实的中国声音”
——Hamza Arshad(巴基斯坦) 经济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自古崇尚忠义之士,“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面对疫情,广大医护人员冲锋在前,无愧为“最美逆行者”。这些天,被口罩勒到破皮的脸颊,被汗水浸到泛白的双手,手术室外席地而眠的身影……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跟病毒搏击,为民众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上,上百台施工机械昼夜轰鸣,上千名工人通宵奋战。“我们正组织人员全力投入生产,让更多医护人员尽快来到战场。”面对疫情防控物资需求激增,各地有关企业第一时间复工,争分夺秒生产,全力保证供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患者救治、科研攻关、物资保障、交通管理、信息发布……疫情防控的每一条战线上,都有人在敬业值守、默默奉献。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勇毅笃定,战无不胜。
现在,我留在上海继续我的论文和研究,我的丈夫和两个孩子陪伴着我。在上海,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和所有中国朋友一起抗击疫情。从我做起,支持疫情防控。我相信中国朋友,相信中国的医疗技术,相信疫情会过去,相信风雨过后会有彩虹。我和中国在一起,祝福武汉人民一切都会好起来。
——Dina(哈萨克斯坦) 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政府对国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高度重视,以及应对危机时的高效,看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在这场斗争中,处于最前线的医生和护士倾情奉献,全中国上下协同作战,通过建立遍布全国的健康监测机制,逐步隔离了最令人担忧的病毒,防止其大规模扩散。中国人在10天内建立了两家医院来治疗新冠肺炎患者,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现在最糟糕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中国取得了对抗这场灾难的阶段性胜利,我看到了中国崛起的强大力量。我们需要向中国学习如何应对危机。希望我们很快在我们的第二故乡——中国开始新的生活。
—— Ayesha Khan(巴基斯坦) 文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
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在全球传播对我们的世界来说并不新鲜,以前我们曾多次经历,例如美国的H1N1疫情。将病毒和疾病政治化对防控疫情毫无裨益,这确实是一个威胁到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因此,在这个高度相互关联的世界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我们不应忘记,中国人民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并成功地将其一一克服。他们的勇气和决心是战胜这次疫情的力量之源。俗话说,艰难的日子不会长久,但人们会一直坚强。现在是与中国团结的时候,积极地与共同的“敌人”作斗争。我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能力充满信心。我坚信,中国将在与此次疫情的斗争中获胜,这一艰难时期将很快过去。
——Samuel Aron Issak(厄立特里亚) 文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针对这一新的疫情,中国政府采取了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阻断了疾病的传播链。地方政府和高校也密切配合,严格防控疫情蔓延。上大发布了推迟返校通知,并对校园进行封闭管理以确保学生的健康安全。另外学校还开设在线课程,以便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业。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留学生决定安心留在上大,而不回自己家乡的原因。
——Zahid Khan(巴基斯坦) 文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
非常感谢上大国际学生服务中心为确保国际学生的安全和健康而采取的措施。(上大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非常出色,其中包括发布一系列文章介绍如何预防新冠肺炎,免费发放口罩,在线填写每日健康报告等,并且在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建立了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此外,公寓的老师也很关心我们,工作人员每天都为公共区域清洁消毒。非常感谢你们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来确保国际学生的安全。
——GHEBRETENSAE ARON KIFLE(厄立特里亚)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
(供稿/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