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愿意说的是‘后生可慰’,‘欣慰’的‘慰’,因为看到学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一个超越了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钱易
“不要叫我院士,请叫我老师。因为做老师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情。”听到别人介绍自己是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清华大学第一位女院士时,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钱易总是摆摆手,拒绝这些“高帽”。她最中意的还是那顶名为“老师”的帽子,并且已经戴了近六十载。
钱易是天生的师者。有一次,她给青年学生作演讲,主持人准备椅子,她拒绝了。讲了一个多小时,主持人怕她身体吃不消,就搬来凳子。有人提问,她又会不自觉站起身来回答。
讲台上的钱易一头华发,身着浅素色绸衫,金丝边眼镜后的双眸充满睿智和笑意。
从青丝到白发,她是几代清华人的记忆。如今已81岁的她,仍然躬耕于三尺讲台,瘦小身材,却被尊称为“大先生”。
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
“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钱易家世煊赫,国学大师钱穆是她的父亲,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是她的堂兄。
钱易说自己更看重后半句。“我父亲、母亲是老师。两位叔父、两位姨妈和两位舅父都是老师。我有三个哥哥一个妹妹,加上配偶,一共10人,九个半是老师(注:钱易的先生在研究院工作,是博士生导师,用钱易的话来说算‘半个老师’)。下一代里又有6个当老师的……”
小时候,钱易家住在有十几户人的苏州大院,“邻居们知道母亲是教师,就把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送到我家上晚自习,母亲在身边来回走动,给每一个孩子辅导功课”。日子清苦,但母亲的教师形象却在钱易内心生根发芽。
1959年,钱易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开始了教师生涯。从教近60年,如今已81岁的她依旧奋战在教学一线。很多人不解,钱易的回答简单朴素:“教师是我一生钟情的事业,也是我唯一的职业。”
上世纪90年代,接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钱易深感有责任在国内传播该理念。回清华后,她在学校支持下撰写提纲、编印教材,终于在1998年开出了这门课。这门课后来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因选课人数太多,从一年开设一次改为两次。
学院担心钱易的身体,派三位教师和她一起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有年轻老师与我一起上课,我就放心了。”钱易说,“我要保证万一以后真的讲不动了,这门课也永远不会停开。”
已经毕业的环境学院2013级本科生林楚佩对4年前上过的这门课印象深刻:“这门课是我们学院的必修课,也是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学科领域的引导课。通过这门课,我第一次明白‘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这10个字所背负的使命。”
“后生可慰”是最大的幸福
站在讲台上的钱易在一代代清华人的青春记忆中留影。
钱易曾说:“中国老说‘后生可畏’,用‘敬畏’的‘畏’是肯定年轻人的成绩。但我更愿意说的是‘后生可慰’,‘欣慰’的‘慰’,因为看到学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一个超越了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近60年来,钱易带过一批又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学生们有的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有的扎根环境专业做成了上市公司,有的在环保最前线默默奉献。
平易谦和的形象背后,钱易有一份对于学术严肃性的坚持。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没有全程参与的研究,学生论文在发表时一律不署自己的名。后来学校规定,学生必须至少有一篇与导师共同署名的文章发表,她才勉强同意署名一篇。
修改论文、指导实验、开公选课,对于学生的事,钱易总是亲力亲为。钱易关怀学生,更叮嘱学生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她从不直言自己的爱国热情,爱国的责任已渗透进一言一行中。她常说:“国内的舞台太大,需要的人太多了,兴趣爱好要跟着国家的需要……岗位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自己怎么努力。”
系里的青年教师,钱易也都尽心尽力扶持帮助。她希望尽快搭建起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让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下去。为此,无论讲课还是编制教材,钱易总是亲自指导青年教师。
愿为环保吐尽丝
“我们做环境事业的人,有点像堂吉诃德,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虽然可能一生中都没有办法看到目标实现,依旧不改初心。”对于钱易来说,讲台和环保是两件她愿意毕生奉献的事业。
钱易长期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在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积极倡导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贡献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20年来,她致力于倡导和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是中国最早倡导和研究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学者之一,在参与国家环境立法、提出政策建议和建立示范省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久前,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成立,钱易出任中心主任。年事已高,干吗还自己找事做?“钱老师像一只春蚕,愿为环保事业吐尽丝。”她的学生这样回答。
“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必不可少。”谈起研究中心的课题,钱易神采奕奕,“跨学科交叉研究是研究中心的一大优势,我们将利用好这一优势,实现工科、理科、文科和艺术学科等不同领域之间的有机整合,建构完整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探讨生态文明的建设途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决策贡献力量。”(《中国教育报》2017年09月1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