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声青语丨留学青年之理想与信念
百年中国,风云激荡。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人精神觉醒的起点。在这场运动中,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指引着青年筑牢理想信念,书写奋斗篇章。
播火与启蒙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在各种社会思潮的交互激荡下,先进的知识分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其中受过西方新式教育的新青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传播的重要知识群体。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当时的爱国青年苦苦探索救国之路,“一个站起来的中国”成为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救亡图存的信念在他们内心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未来在何处”这一问题深深困扰着当时的有识青年,正是一批具有世界视野和留学背景的知识青年向世界寻求真知,从十月革命中取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中,留学青年扮演了“播火者”、启蒙者的重要角色,为进步青年拨开重重迷雾,为中国革命照亮了前途、指引了方向。
李大钊是这些留学青年中的杰出代表。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开始接触、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受了他认为是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他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从日本回国后,李大钊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为阵地,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写下《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渴骥奔泉般的热血青年。在李大钊、陈独秀的推动下,毛泽东、邓中夏、瞿秋白、周恩来、李达、李汉俊等先进青年成为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青年李大钊以民族复兴作为最高理想,将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不移信念,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殚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组建的新民学会凝聚了一批有血性、有志气、有抱负、有担当的爱国青年,投入到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其中包括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等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系统地向国内宣传介绍马列学说的重要文献,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引导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继承与担当
时代潮流,浩荡前行。100年前,立志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是“五四青年”的共同理想,青年学子主动负笈海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100年后的今天,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海外留学的境遇今非昔比,当代青年无疑是幸运的。五四风雷已散,但青年的理想与信仰穿越历史的时空,时时叩问着我们的心灵。回溯前人矢志不渝的奋进历程,我们更应该思考当代青年尤其是留学青年应当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更好地弘扬五四精神。
首先,青年的理想信念要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系。100年前,“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的使命感,驱使青年出国求学。100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广大青年应赓续“五四青年”振兴中华的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海外学子更应当继承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即使身处五湖四海,始终心系祖国,胸怀报国热情,立志接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接力赛”的关键一棒。
其次,青年的理想信念要与时代的使命相呼应。每一代青年人都有不同的使命和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人生理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更期待青年的积极参与。中华民族要真正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还有赖于更多的留学青年努力学习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不断创新创造,向世界传播青年声音、贡献青年力量。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深入推进,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更广阔,实现理想的前景更光明。留学青年应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自己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最后,青年的理想信念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理想信念不是空中楼阁,青年的理想信念最终要落脚于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具体行动中。中国梦既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自我价值实现之梦。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拥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留学不再只是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随着海外留学青年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在当地学习知识技能,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力量。留学青年是中国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无论在什么地域、什么岗位,青年都应努力足履实地,学以致用,在留学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奏响青年担当作为的时代强音。
比较与启示
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教师,我已经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研究、工作20余年。关注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可以说是职业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正确的信念,更是如我一样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让有信念的人讲信念,这是对青年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担负着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使命。我们自身的理想信念怎么样?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教育对象的理想信念研究得怎么样?我们是否掌握了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方法?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
2013年,我有幸得到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开展为期一年的访学进修。这段难忘的留学经历,使我对以上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深刻地体会到,思考理想信念是需要参照系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在美国留学期间,我以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作为研究主题,对美国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与核心内容、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美价值观教育的比较与启示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也开展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调研。我发现,美国人同样也关心理想信念问题;不仅社会主义国家强调理想信念教育,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理想信念教育。而理想信念问题的核心是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我从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等美国国家缔造者的思想言论中,从美国宪法、公民宗教的历史沿革中,从“美国梦”、美国精神、美国文化的学术文献中,找寻以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为基本内核的美国式理想信念的深厚传统;我从美国中小学开设的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课程中,从美国高校公民教育、通识教育的改革中,从历届美国政府有关青少年品格教育的政策举措中,管窥美国学校开展美国式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思路与独特实践。当然,通过与美国学者及普通民众的交流,通过亲身的观察、走访,通过深入美国的学校、社区,我更直接地感受到美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宗教信仰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亲历时任总统奥巴马参加俄亥俄州立大学春季毕业典礼活动,更令我印象深刻。奥巴马在演讲中提出“公民意识”是美国立国之本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公民责任、公民美德对于美国精神的重要性,更称赞“为培养公民意识而教育”的大学理念。这些都表明了美国政府、政治家对公民价值观、理想信念的高度重视,也是对理想信念教育的一次公开展示。
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何如此重视精神、价值观、信仰的力量,为何在争议中不断推进价值观教育?一个对内将公民权利、自由宽容作为信仰基石的国家,为何在对外政策中却时常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一面?这些问题是耐人寻味的。反观我们自身的理想信念,反思我们自身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激发我在中外比较中不断加深对自己的专业、职业、志业的认识。对于我们所选择、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对于我们所信仰、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缺乏一种国际视野、比较思维,不经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当代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理论比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实践比较,是很难坚定我们自身的理想信念,也很难有针对性地做好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的。
回国之后,我更注重将在美国学习研究期间的成果运用于课程教学中,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同时我也鼓励研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子拓宽知识视野,关注国际大势,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研究,加强对教育开放条件下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挑战新问题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一重要论述更坚定了我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开放的教学理念推进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的信心。
留学美国期间,我还深切地感受到海外学子勤勉为学、只争朝夕的精神,他们通过留学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本领,回到祖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命呼唤担当,理想激励斗志,信念铸就辉煌。五四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国青年的血脉里,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勇向前的动力源泉。当今正处于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奋进时代,海内外中国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肩负时代使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先锋。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不断锤炼自身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在开放环境下做好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本领。
2013年7月,作者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前
作者简介:杨威,1979年生。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比较德育及国外价值教育研究。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