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距离第一次离家,来到1200公里外的韩国已经过去4年时间。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对乡土的眷念走向家国。
1950年10月19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战火弥天的前线,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
在那场战争中,有18万多名志愿军战士在战场牺牲,魂断异国、埋骨他乡。接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让他们魂安故里,始终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
从2014年至2018年,中韩双方已连续五年成功交接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六批共589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
抬首皆为日月,俯首甘为家国。在中华文明维系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精神谱系中,对祖国炙热的情怀是不能忽视的一抹颜色。
从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过的中国人,对家国二字,既是属于柴米油盐的日子中的一种文化符号,也是最根本的信仰载体,让中华民族屹立千年却依旧家国安在。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砥砺前行七十年,国泰民安,才有岁月静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不如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是邓小平的赤子情怀。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对祖国的情感眷恋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作“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当耳边每每响起《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时,内心的激动与澎湃之情跃然而出。
家国情怀不是只有中国有,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情感之一。比如古罗马诗人霍拉旭就写过:为祖国而死是甜蜜而光荣的。
小时候,我对祖国的历史,对她所经历的一切苦难,一无所知,在课本中,慢慢地了解了我的祖国。我曾为祖国所经历的那些苦难而流过泪,我曾为祖国有着不屈的精神而骄傲。这是我生长的地方,她就像母亲一般养育我成长,也养育了亿万同胞,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哪一寸没有深深地烙下华夏后代的足印,哪一寸不值得炎黄子孙引以为荣?长江、黄河是我们沸腾的血液;千万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是我们不屈的头颅;无际的肥田沃土是我们开阔的胸膛;无边的森林草地是我们茂密的头发;祖国的每个部分,都嵌在了我们的身上,更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心上。
中国是人类最早的摇篮之一,也是世界上文明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拥有着“世界文明古国”“丝绸之国”“瓷器之国”“礼仪之邦”等多种美称。
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有着无数的发明创造,无数熠熠生辉的文化艺术珍宝……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祖辈、父辈开创了今天国防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的局面,赢得了世界的瞩目。这些荣誉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屈的大国、强国,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坚毅、团结的精神气质。
风华正茂的我们,是祖国的骄子,是新时代的弄潮儿,该怎样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让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作者系韩国建国大学学生)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