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安娜:无法割舍的中国情结(上)
萨安娜·布杜拉(Anna Budura),女,罗马尼亚籍。1952-1956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得本科毕业证书。1956-1966年在罗马尼亚驻华使馆和罗马尼亚外交部新闻司任职;1966-1990年任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历史、社会和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罗马尼亚5位留学生初到中国时和中国老师的合影
盛夏与暖冬
1950年夏天,萨安娜即将高中毕业。一天,她被叫到一个由罗马尼亚工人党克卢日县县委会及劳动青年团代表组成的委员会,问她想不想继续学习,萨安娜说:“当然想。我即将从师范学校毕业,所以我想在教育学院攻读残疾儿童教育专业。”接下来的问题让她激动不已:“你想不想出国留学?”萨安娜兴奋得喘不过气来,作为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出国留学是她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当即表示愿意。那一晚,她没吃没睡,望着满天的星斗,梦想着未来。
一个月后,她接到委员会通知到布加勒斯特参加一个俄语夏令营,这是专门为要去苏联或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留学的学生设计的。夏令营结束后,萨安娜本应到苏联一所教育学院攻读残疾儿童心理学专业,但6月初中国总理周恩来致信罗马尼亚领导人,提出互换5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这改变了萨安娜的命运。
1950年11月15日,她和4个同学一起乘上了开往中国的火车。经过两个星期的长途旅行,11月26日,他们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满洲里。那时满洲里天气非常寒冷,气温零下30摄氏度,而萨安娜和同伴们却只穿着单薄的春装,因为国内负责留学生服装的工作人员对中国的气候不了解,他们看了一眼世界地图,认为北京和意大利南部的天气差不多,就只给学生们准备了春装。不过,萨安娜和同学们却感觉不到冬天的寒冷,满洲里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款待了他们。从那天起,萨安娜对中国和中国人就有了深厚的感情。
萨安娜接触的第一个中国人是满洲里外事活动的负责人张联。她高个子,身体健壮,两颊红润,举止大方,很能干。萨安娜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感觉非常亲切。张联把大家照顾得非常周到,安排了暖和的屋子、软软的床被、丰盛的宴席,她还向在北京的上级报告了学生们的衣服不合适,太单薄了。尽管远离祖国和亲友们,萨安娜却觉得很开心、很放心。
1950年11月30日,一个寒冷的早晨,萨安娜等5人终于抵达前门外的老北京火车站,受到了等待在那里的中国学生的热烈欢迎。中国教育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与全国学生联合会的代表带领萨安娜和同学们来到北京大学红楼,将他们安置在蔡元培校长曾住过的四合院中,中方为萨安娜一行5人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还参观了很多名胜古迹,之后还为他们举行了欢迎晚宴。这一切使萨安娜开始意识到留学任务的重要性。
很快,萨安娜等人来到清华大学报到,开始了在“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学习生活。第一天晚上,学校就请了一位裁缝来到宿舍为萨安娜等量尺寸,做合身的衣服,在短短24小时之内,他们就穿上了暖和的冬衣。学校专门给他们设计了西餐食堂,为他们提供厚厚的棉被,还在屋子里放了炉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萨安娜和同学们体验到了家的温暖。
萨安娜在上汉语课
厚重的师恩
1952年9月,萨安娜来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选课时,考虑到将来工作的需要,萨安娜认为所选课程必须有助于提高她对中国历史、文化、语言以及将来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因此,她选择了“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通史”、“亚洲史”、“世界近代史”、“马列主义”、“古汉语和汉语语法"。
那时,教授“中国近代史”和“外国资本输入中国”两门课的老师是学识渊博的邵循正先生。他的和善与谦虚给萨安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讲课的声音不大,萨安娜生怕听不见,总是坐在第一排。他建议萨安娜深入研究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标志中国现代化进程开端的洋务运动。在日后历史研究的生涯中,萨安娜一直将邵先生的鼓励和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铭记在心。
“中国通史”和“亚洲史”两门课的老师是周一良教授。周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为萨安娜日后从事历史研究和外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萨安娜印象中,周老师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代表。他既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又熟悉西方文化思想,非常关心祖国的命运,毕生都在为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而奋斗着。但他的一生都充满了挣扎,有时别人并不理解他,甚至误会他、侮辱他。直到周老师逝世,萨安娜都在关注他。
张芝联教授是萨安娜“世界近代史”的老师。张老师来自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把中国传统学者的气派和法、英学者的高雅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课总是给萨安娜一种能够克服困难的感觉。张老师还总是向大家提供新的信息,弥补了萨安娜在中学所学知识的不足。毕业后,张老师和萨安娜全家成为亲密的朋友。
“中国通史”的老师是邓广铭教授。他的课非常生动有趣,讲得很有系统、总是能让人明白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人物特点、社会和政治背景。不过对于萨安娜来说,困难的是那些来自古书的大量语录、人名和地名。凭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邓老师马上意识到了萨安娜的困难,很耐心地帮她解决问题。直到今天,萨安娜都无法忘记“盐铁论”这门课,它不仅帮她提高了古汉语水平,更帮她了解了有关中国古人的思想。
齐思和教授开的课是“世界古代史”。这门课帮助萨安娜把中国历史跟世界历史结合起来,了解了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齐老师的教学指导不仅仅限于教室,萨安娜还清楚地记得在他书房中度过的日子。他经常给萨安娜看精美的古书和中国旅行家的一些作品,并给她讲解那些奇妙的图画,让她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每当想起齐老师,一位和蔼可亲、聪颖智慧的学者形象便出现在萨安娜的面前。
慢慢地,萨安娜对课程内容愈来愈有兴趣,随着不断的学习,一个新的世界在她面前敞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萨安娜的北大老师。他们不仅深谙中国历史,更对世界历史了如指掌。尽管当年的政治运动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他们还是能够把问题放在整个世界的背景和前提下进行分析。是他们,让萨安娜发现了新的历史人物,了解到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一种新的文化。
来源 | 《燕园流云》第13-17页,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