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海南加快构建开放引才机制 为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发布时间:    来源:欧美同学会 

  风从海上来,潮起海之南。三十多年前,“十万人才过海峡”的热潮,让南海之滨的海岛成为改革“弄潮儿”。来自全国各地的“闯海人”带着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精神在海南挥洒青春,与这个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共成长,打造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如今,海南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足音铿锵有力,改革浪潮奔涌不息,“百万人才”追梦海南闯天涯,海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招才引才聚才是海南自贸区(港)建设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为海南加快构建开放引才机制提供了发展沃土,也为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海南自贸区(港)是世界了解海南的新窗口、海南连接世界的新渠道。汇聚国际资源,拓宽引进国际人才渠道是海南聚四方英才的着力点之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到,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需要,支持海南针对高端产业人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在有效防控涉外安全风险隐患的前提下,实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对外籍人员赴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工作许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放宽外籍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停居留政策。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服务管理制度,实现工作许可、签证与居留信息共享和联审联检,推进建立人才服务中心,提供工作就业、教育生活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总体方案》发布以来至2021年5月31日,全省共签发工作类居许可2242枚。在一系列政策加持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人才活跃在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各阵线,海南国际人才集聚效应日益显著。
  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海南结合实际出台《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聚焦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三大产业类型、十个重点领域、十二个重点产业、“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民生事业需要,积极引进培养使用各类人才,计划到2025年,实现“百万人才进海南”目标,基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海南特点、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人才集聚新高地。
  “行动计划”指出,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海南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包括实施百万人才集聚计划;实施大师级人才、杰出人才、千名领军人才引进以及“银发精英”汇聚计划,并按人才层次和相应标准提供免租金、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全职工作满一定年限分期赠予产权;实施党政机关千人招录、事业单位人才延揽计划,加大柔性引才引智力度、荐才引才奖励力度。目前累计柔性引进百余名院士和500名院士团队成员,联系服务2万名“候鸟”人才。2020 年面向全球招聘人才,签约5万多名国内外人才。
  “行动计划”还提到,海南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培养政策,坚持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人才并重,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需要,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此外,海南还为各类人才提供自主创新创业、安家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便利政策措施,让各类人才在海南各尽其用、各展其才。截至2020年底,海南省人才总量超过19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口总量比率达到19.97%。《总体方案》发布以来,共引进人才16.8万人,同比增长425%,超过近三年引进人才的60%;省外户籍落户海南省共151086人,同比上升121.33%。
  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孔雀东南飞,潮涌海之南。位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海南已蓄势待发,并将用“海南担当”向世界证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杨匀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