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日本九州地区中国学子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感想

发布时间:    来源:神州学人 

  神州学人网讯  为了更好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日本九州地区中国学友会在九州大学伊都校区举办了学习研讨会。研讨会上,同学们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感想。

1.jpg

  九州地区中国学友会会长杨文慧: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五四精神的火炬始终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手中传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感谢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一切,让我们可以勇敢做时代的追梦人。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汲取奋斗力量,以青春为纸,以汗水为墨,书写百年后的绚丽篇章!作为一名国家公派生期待早日完成学业,回归祖国怀抱,以自己所学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九州地区中国学友会副会长刘元昌:

  谈到青年人的理想与抱负,我身边的同学有想学好知识回家乡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深知掌握技术才能打破落后僵局的;也有希望不负青春用心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通过与他们讨论我才更深刻地感受到,青年留学生应该心系祖国、放眼世界。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再次学习五四精神,那些根植在我们心中的梦想与坚持也得到了升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拿起接力棒的我们时常在路上。不曾懈怠,一路向前。

  九州大学中国学友会副会长李瑞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使我受益匪浅。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当代青年的6点要求。作为当代社会的新青年,要抱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同时,作为中华儿女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祖国的发展就是接力棒一棒一棒地传递,老一辈人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将他们那一棒拿好拿稳传递给我们,我们青年也要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将我们这一棒好好传递给下一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从技术和思想两方面磨砺自己。作为一名留日学子,我们也是中日两国民间友好交往的一条纽带,应自觉向日本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博士二年级殷爽:

  时代赋予了每一代青年不同的使命,今天,我们的祖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的担当便是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前,我们作为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学习知识、了解世界,应时刻不忘留学生前面那“中国”二字,做好中国的名片和代言人。学到真本领,掌握真技能,更是我们未来回到祖国怀抱,作出更多更大贡献的基础。。

  九州大学法学府修士二年级谢慧彝:

  虽经百年,五四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中国青年从来就有敢为天下先的传统,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我们青年一代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发扬五四精神也就是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时至今日爱国已经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留学生,应该立志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所学振兴祖国,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采。

  九州大学农学府修士一年级张宇驰:

  作为青年留学生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上一层楼,有更好的发展。对于在日留学生,我们应当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日本和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认可中国,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增进民间友好作出自己的贡献。

  九州大学工学府机械修士一年级杜兆宜:

  作为留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的6点要求产生了强烈共鸣。我应当怀揣家国情怀,刻苦钻研、求知奋进,在自己学习研究的领域扎扎实实做出点东西,不负这段留学时光。

  九州大学文学部研究生刘琪:

  虽然已经过去百年,五四运动的精神依然留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作为新时代的留学生,我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时刻提醒自己应把爱国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把个人发展和国家振兴结合起来,努力提升自我,立志学成归国后,用自己所学将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和美好。

  (供稿/九州地区中国学友会)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静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