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教育教与学的本土化和自我发展

发布时间:    来源:新华网 

  日前,由新华网、优学教育联合主办的2018新华网国际教育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以“扩宽教育视野 提升国际素养”为主题,旨在聚力教育专家、知名校长和教育工作者,探讨国际教育的发展、使命和未来。

  论坛现场圆桌论坛一对话环节

  国际学校的发展如何更好地顺应国际化人才培养及社会的需求,为家长和学生服务?在本场活动的圆桌对话环节,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学术副校长李颖、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总校长彭敬慈、王府国际学校副校长余瑶、君谊中学国际部校长陈纳,就“国际教育教与学的本土化和自我发展”展开了探讨。

  李颖表示,谈教育国际化问题离不开时代大环境。她介绍我们现在所谈的国际教育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第二类是公办学校国际部,第三类是民办国际化学校。她认为,目前京沪等地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打开一扇窗;而公办学校国际部在融合课程等创新点上,也可以辐射到公办学校校本部的课程、师资、学生活动等多方面;而民办国际学校则有其独特性和灵活性,可以满足许多家庭对于教育多样性的需求。

  彭敬慈认为,在中国,国际学校的出现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化,为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很多国际化交流和分享的机会,这也为老师们参加国际教育的专业发展培训提供了便利。例如,老师们通过国际学校之间组建的多个学术论坛分享他们对 “学与教”的最新反思,分享教育教学资源,以期共同进步。其他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对国际学校的参观和交流,互相学习,扩展国际视野。

  陈纳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家长也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学校希望能够平衡好学生和家长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满意度。陈纳表示,校方希望把基础教育的重点放在跨学科学习和知识融合等方面助力孩子全面发展,但有些家长会把考试成绩作为学校教育学生的成功与否的唯一评判标准。

  余瑶表示,学校可以敞开大门,让家长与学生们一起活动,一起听课,一起参与社团活动,亲身体验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她认为,国际学校的发展重要的不是拥有多种多样的诸如AP课程,A-LEVEL课程,IB课程等国际教育课程,而是如何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标准和理念,要积极的整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独特的教育特色和体系。她表示,在王府学校,学生必须完成12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时间和60个小时的在实践中学习的时间才能毕业,孩子们也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李颖认为,更深层面的国际化教育还要依赖人的观念,即老师,学校管理者和校长的观念。而我们所熟知的国际课程比如IB课程体系,其实只是一个框架体系,其内容的填充者和具体传递知识技能的人还是老师。而且并不是有外籍教师就实现了国际化,其核心是看老师日常是如何工作的。很多孩子因为学校只有外教用英文授课,听不懂学科知识,从而失去了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所以她认为,任何引进的国际课程都应该进行本土化教研,课程设置要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学习方式和需求来调整教学的方式。

  彭敬慈认为,国际学校应当综合考虑其所在地域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因地制宜。海嘉的教育理念是“根深中华,心怀天下”。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注重语文课堂,注重根基的培养,针对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开设英语课堂,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开设汉语课堂,优化学生的双语能力。学校丰富的校园活动中,不仅有“中国年”这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活动,也有如“国际日”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世界不同文化的国际化活动。

  陈纳表示,君谊中学国际部在教育实践中强调的是学生的责任感和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这是未来学生做人的根本。学校从打扫卫生、维护公共环境等最基本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余瑶表示,王府学校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以德施教不光是是德教育和学生品格方面的培养。学校一直致力于让学生懂得两个词之间的关系——自由与秩序,让孩子懂得在秩序的基础上才有自由。在秩序的基础上,让孩子明白“自由”一定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团队协作来获得的。“自由”还体现在对孩子们的信任,这种信任不是无管控的信任,而是有约束的、有引导的信任,她认为只有让孩子们完成自己热衷的事情,才能够让他在过程中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付轩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