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0日上午,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开展党史学习就是要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也要从革命先辈的身上学习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伟大品格。
说到汲取力量,我想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故事。
2017年3月17日,我赴任东京,从一名大学辅导员变成为了一名外交官。外交官,在别人印象中可能是潇洒体面的代名词,觥筹交错之间笑谈世界风云。在我脑海中外交官的形象是春秋时期的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挑衅巧妙回击,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是敬爱的周总理,以卓越的外交智慧,妙语解难,维护国家的尊严;是人气爆棚的外交天团,直面挑战掷地有声表明中国态度。当我也成为了一名外交官,虽有一丝担心自己能否胜任工作的忐忑,但更多的是希望在这个舞台上大展拳脚的踌躇满志。
可是到任后,我却感觉像是被浇了一头冷水。
到任后我主要承担的是教育处办公室的工作,日常工作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查水电、搞维修、做表格,管仓库、买东西、倒垃圾,活动前要架设备、端盘子,活动后要洗餐具、擦桌子。打交道的日本人,重点是维修工人、销售人员、片儿警以及我们周边町会的大爷大妈们。
这哪里是外交官啊,这分明是业务领域广泛的勤杂工啊!
那段时间,虽然我依然坚持着努力做好工作,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还是让我的内心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直到我读到了杨立三的故事,让我浮躁的内心平静了许多。
杨立三,湖南长沙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秋收起义。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人民军队的军工生产,并到山东与第三野战军共同部署了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正是他的精打细算,才能让特殊时期下的物资供应得到保障,杨立三获得了“红色管家”的名号。长征中,他整整六天六夜未离开重病中的周恩来一步,与大家一道将这位未来的共和国总理抬出“死亡之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和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凡事亲历亲为,发光发热。1954年秋杨立三同志因患脑癌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在他的葬礼上,周恩来、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多位开国元勋为他执绋引棺,周总理甚至亲自抬棺。
之所以杨立三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是因为虽然他干的工作很琐碎,但在他的故事里我看到的是“想同志们之所想,急同志们之所急”的那份热情,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那份格局,是“乐于奉献、甘当绿叶”的那份担当。
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让我看到了前进的方向。我要用情服务,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更要积极思考,主动谋划,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服务外交大局。
现在的我不会再因为要去参与各种维修感到郁闷,而是会在这个过程中去向维修人员请教一些应急处置方法,学习控制成本,因为我知道要坚持“勤俭办外交”,我多学一点、多会一点,也许就能早一点发现问题,早一点解决问题,就能省下一些不必要的花销;现在的我也不会再因为只跟邻居的大爷大妈们打交道感到无趣,而是会主动地跟他们打招呼,交流时给介绍中国的情况,讲中国的发展,因为我知道我是一名外交官,在他们眼里我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
总书记曾说过“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一名青年外交官,我深知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当代青年手中,无论我们在何种岗位上,都应时刻以前辈先贤为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用奉献去诠释我们的青春。(供稿/中国驻日使馆教育处 作者系驻日使馆教育处二等秘书)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杨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