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留学生看两会|撑起科研与国际交流的“空间”

发布时间:    来源:神州学人 

李强.png

 作者照片

  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在关注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环境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袁亚湘建议,为青年科技人员研究重大问题营造良好条件,各部门、各用人单位应高度重视普通青年科技人员,关心他们的成长道路,为青年科技人员扎根学术、潜心研究重大问题和原创性科学问题营造良好环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方复全表示,现在许多科技领域都在攻关“卡脖子”问题,但攻克“卡脖子”问题,需要给科研工作者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这些提案建议也引起了我和很多伙伴的共鸣。

  在德国,我参与了很多国内高校的人才引进工作,从中我看到了人才政策、人才工作对于优秀海外学者的吸引力。宽松的科研环境、待遇、团队、发展空间……这些都决定着人才回国的去向,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也影响着用人单位是否能真正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因为疫情,国际学术交流受到很大影响。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带来的提案之一,就是后疫情时期要尽可能恢复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在他看来,基础科研和基础人才的成长都是需要去面对面交流历练的,科研不能只有内循环,必须有国际大循环,学术上只能“公转”,不能满足于“自转”,这样才有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

  在德国,我也参与组织中德/中欧各类交流活动,这样的经历也让我思考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从学术前沿交流到创新创业,让前沿技术在国内落地,实现人民生活的改善与变革。同时,我也期待国家能鼓励官方与民间机构组织更多样化的合作交流,促进学者自发交流、联合研究。(作者系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主席)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季昕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