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必须依靠牢固的基础科学理论根基。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基础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这从财政投入和体制机制改革两方面体现了政府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完善的培养体系支撑。在引导青年学子对基础科学产生兴趣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将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相结合,厚植他们的家国情怀。
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基础科学课程理论性强,在学生心中形成了枯燥乏味的固有印象。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应加强基础科学学科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课堂教学模式、教材体系、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加强创新。应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在基础科学学科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改革创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基础科学的乐趣。可推广一些实践效果好的精品课堂模式,亦可放眼全球,吸收其他国家较为实用的教学经验。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一方面可将新技术应用于基础科学教学,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科学原理可视、可感;另一方面,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基础科学研究中能够引起青年学生兴趣的内容,在青少年群体甚至社会大众中形成热爱基础科学的良好氛围。
拓宽人才选拔与发展渠道。在拓宽高校基础科学人才选拔渠道方面,已有相关政策开始实施。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决定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计划鼓励高校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考生的招生模式,符合条件的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基础科学研究是自由探索、厚积薄发的过程,耗时长、投入大且成果难以预测,让不少青年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望而却步。引导青年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还应关注该领域学生的发展渠道。高校应遵循基础科学研究的特点,完善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提供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等支持途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公派留学和奖学金等形式予以支持。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科研机构吸纳这些学生参与研究。
加强精神引领,厚植家国情怀。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中国青年一向把为祖国奉献青春作为理想信念。随着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受社会舆论、收入水平等影响盲目追求实用性强的热门专业,忽视自身兴趣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致使一些国家战略急需的基础学科专业遇冷。引导青年学子投身基础科学研究,还需加强精神引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艰苦奋斗。钱学森、钱三强、陈景润、黄大年等杰出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和品质也应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学生以爱国科学家为榜样,将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相结合,积极投身到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作者系神州学人通讯员)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蒙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