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留英学子学习习近平给北科大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有感系列:

展现中国青年风貌,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    来源:神州学人 

  5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在华留学生们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这场疫情,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来华留学生一视同仁的关心和爱护,深深温暖了广大在华留学生的心,让他们看到了一个热情、包容、有责任感的大国。在生命与健康得到保障的同时,他们学习感受中国文化,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同样可以把这份感动和温暖传递到自己的国家和世界的每个角落。

  读到这些,作为海外留学人员的我们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就像一束光,应承担起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

  身在海外的我们,身在远方,心系祖国。疫情发生后,留学人员们时刻关注国内的疫情形势变化,在第一时间成立抗疫援助志愿者团队,在当地采买防疫物资并发往抗疫一线。

1.jpg

  在此期间,剑桥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收集到同学们和华侨华人,以及英国各界友好人士的捐款,用以购买防护物资,并不负众望将购买到的防护服和口罩在第一时间发往湖北省的医院。同学们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牺牲休息时间,争分夺秒,只为让这些物资能够更早一点到达国内发挥作用。我们知道,那时,在世界各地有千千万万像我们一样的中国留学人员,在为自己的祖国尽着自己的一份力,展现新时代青年学子的风貌与担当。

  身在海外,留学人员就是一张张生动亮丽的中国名片,担负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在1月国内疫情暴发初期,中国留学生们就开始向外国的老师和同学们细致讲述中国人为抗击疫情所作出的努力。”来自剑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申小靖讲到。当疫情开始在英国蔓延,剑桥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也收到了国内企业捐助的大量口罩。在确保中国留学人员防疫物资储备充足的前提下,剑桥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将余下的部分转赠给了英国的一线医护人员,得到他们的赞许和感谢。这也是海外学子为促进民心相通,增进中英两国人民间的友谊贡献的绵薄之力。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在英国疫情蔓延初期,中国留学人员在使领馆老师的指导下,以学校学联为单位,借鉴国内行之有效的抗疫经验,自发成立抗疫社区,在保障个人生活正常有序的基础上力所能及互帮互助。在英国逐渐出现防疫物资短缺的紧急时刻,驻英使领馆为留学人员及时发放防疫“健康包”,驻英大使刘晓明与留英学子在线互动,都让大家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关怀。为将这份叮咛和温暖第一时间送到更多留学人员手上,大家自愿担任派发志愿者,通过抗疫社区守望相助,共渡难关。温暖、感动、自豪,相信这是身在海外的每一位中国留学人员的共同感受,大家都深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身后永远有祖国这个强大的后盾。同时大家也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在物质方面做好互帮互助的同时,通过组织“知识在线宣讲”“线上厨艺大赛”“康桥之声”等在线活动,丰富同学们居家抗疫期间的精神生活,最大程度帮助大家身心健康地度过疫情特殊时期。

2.jpg

  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学成之后服务自己的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向世界讲述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中国,促进民心相通,增进民间友谊。同样,中国留学人员走向海外,更有义务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形象、自己的介绍,展现中国青年良好风貌,通过个体折射出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各国间人民相互了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

  习近平主席曾勉励广大青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作为海外学子,我们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学成回国,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供稿/剑桥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驻英使馆教育处)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惠娟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