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国家时刻把海外学子的安全与健康挂在心上,帮助留学人员做好疫情防控是使馆工作的重中之重,稳定海外留学人员加强防疫、安心学业对使馆工作来说也是新的挑战。驻芬使馆积极开展远程视频医学讲座,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各种媒体宣传防疫信息,以及发放“健康包”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在芬留学人员渡过难关。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疫情期间,通过书法创作、交流,获得的更深一层意义的心得。
书法艺术温暖人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芬兰政府3月15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学校关闭,学生们面对突然暴发的疫情,只能采取居家隔离的方法,避免被传染。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做好自我防护,我写了一幅字鼓励大家做好疫情防护工作:“勤洗手,戴口罩,蒸桑拿,重营养,多锻炼,不聚集,宅宅宅”。内容通俗易记,朗朗上口。这个内容也是医学专家们反复强调的预防新冠肺炎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品在微信群里发出后,学生们反响热烈,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大家纷纷提出了更多的防疫措施:不接触,保距离,多消毒,少出门,求墨宝等等,就像出了一本《防疫三字经》。一幅字,在寒冷北欧压抑的疫情环境中,为同学们增添了互相关爱的温度。大家的积极反应,对我也是极大的鼓励。
居家隔离难免产生寂寞心理。芬兰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北极圈,冬夜漫长,整日没有阳光,而且留学生宿舍的空间大都非常有限,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就是最基本的配置。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隔离的日子自然不会好受。为了鼓励大家能够提高隔离期间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写了一幅《陋室铭》发给学生。
学生们对这幅作品的内容感同身受,反馈积极。大家都表示学生宿舍虽然简陋,但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不少同学还通过微信分享了各自宿舍的照片、窗前的小饰品和窗外的景色,展示自己的“陋室”,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们在防疫隔离期间的感情联系。
4月,芬兰艾斯波市有一位中国留学生被确诊,我馆主动为留学生提供相应的救助,安排学联送去防疫物品和食品等。同时我也专门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发给他,鼓励他战胜疫情。学生家长在此期间一直保持和使馆教育部门的联系,他们对使馆给予孩子的关怀和帮助表示感谢。
书法艺术鼓舞人
为缓解疫情比较严重的赫尔辛基地区买不到口罩等防疫用品的压力,使馆采取各种办法,通过有关渠道,为留学人员自筹了第一批防疫物资,发放给疫情最严重地区的留学生,以解燃眉之急。由于防疫物资数量有限,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很多留学生都表示对此非常理解,防疫物资有限,应该给那些更需要的留学生。大家的大局观、守望相助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我写了几幅书法作品准备放在“健康包”里,在网上发出,征集留学生们的意见。大家讨论热烈,提出很多建议,最后一致选定“留学艰辛且为乐,更盼平安凯旋归”作品放在健康包里送给大家,在精神上鼓励大家在学业和疫情的双重压力下,克服困难,保重身体,积极抗疫。
大家领到“健康包”的时候,纷纷在第一时间晒出祖国的关爱,这幅书法作品也引发了留学人员的热议,很多学生把“健康包”里的东西拍照发给国内的父母,家长们也表示平安凯旋归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书法艺术凝聚人
5月,国家为在芬中国留学生发来“健康包”,借此机会我又创作了“人间真情,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书法作品。使馆当天就安排多种途径分发“健康包”,以最短的时间将“健康包”发送到芬兰各地学联。
不少学生都表示没有想到书法艺术感染力会直抵人的心灵,简单几个耳熟能详的词语,用书法的形式写出来,心里感到莫名的温暖。好几位学生还提出要拜师学艺。
不少同学在感谢国家发放“健康包”的同时,又开始讨论在繁重的学业、研究工作之余,培养业余爱好的重要性。各种艺术创作都可以带有感情、温度、色彩、哲理等直接表达人和社会的状态,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又都是相通的,大家纷纷在网络上发表了自己创作的诗词、绘画、篆刻、书法等作品。还有学生买了吉他等乐器,简单的书法交流,激发了大家潜在的艺术创造力。
有一位博士生正巧在此期间完成了学业,马上就要回国,她表示,非常喜欢我的书法,强烈要求我给她写一幅字,并明确提出要写她最喜爱的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以抒发她即将离开芬兰,对芬兰恋恋不舍的情思。(供稿/驻芬兰使馆)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