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身处疫区,利用网络平台战“疫”情

——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馆在线关注领区动态保护领区留学生

发布时间:    来源:神州学人 

  1月17日,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馆双边处教育组领事按计划回国休假,当得知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后,我们主动选择留在武汉居家隔离观察。武汉封城后,教育部人事司国外干部处第一时间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导,给我们传递乐观情绪和正能量信息。在教育部、外交部、总领馆、学校各部门及亲朋好友的关心鼓舞下,初期紧张的心态逐渐平复,我们马上按照教育部国际司、使馆教育处、总领馆的工作要求,在线关注领区动态,保护领区留学生。虽身“困”疫区,也借助网络平台与大家一起并肩战“疫”。

  一、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关注并反馈领区有关动态。得益于有力的中国学联组织和高校中国留学生联络员制度,以及与当地高校良好的互动关系,每当领区高校出现针对国内疫情的措施和政策时,我们总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例如,俄教育部门准备将中国留学生假期延长至3月1日的消息尚在俄高校内部流传时,领区高校就迅速告知我们此信息,便于我们第一时间通告国际司和使馆教育处疫情防控工作微信群,让大家有所准备。又如,远东联邦大学及时向我们通报隔离观察10位中国留学生和汉语教师的信息,保证了及时关心和保护被隔离学生教师的权益。按照部里和教育处的统一工作部署,为及时跟踪领区高校动态和当地舆情,我们在成立中国学联应急工作组的框架下,专门指定几位学生跟踪观察当地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及时发现当地社交媒体借隔离学生这一事件侮辱我国旗的恶劣行为。我们迅速将此情况向总领事汇报,由总领事亲自出面与当地州政府市政府交涉,第二天此信息就被撤销,并对发布此信息的个人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当地法律部门表示将严肃处理此类影响中俄关系的行为。我们的及时反应和果断行动保护了中国留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也得到了国际司的肯定。

  二、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传递俄友好声音。武汉疫情让不少平时工作中的俄罗斯友人关心牵挂,他们纷纷来信表达对中国政府的支持,对中国人民英勇抗击疫情的敬佩。俄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波波娃主动向我们分享了她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表达对中国政府抗击疫情的支持和信心的视频链接,我们及时向国际司和教育处汇报,同时联系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记者跟踪采访此事;远东联邦大学医疗中心录制声援我医护人员、支持中国的视频也第一时间提供给中央电视台驻站记者,并及时在央视和人民网播出;后又组织和协调符拉迪沃斯托克经济服务大学、远东国立艺术学院录制支持视频并在媒体播出。除了鼓励高校为支持中国政府抗击疫情发声外,我们还请总领事给远东联邦大学校长致感谢信,促进学校为我被隔离和留校上课、滞留在国内的中国留学生提供舒适公平充分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为保障留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支持。

  三、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安全提醒。指导中国学联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网络通讯工具及时发布教育部关心留学生的政策和措施,让大家随时感受到国家的关心和支持。根据当地情况,及时发布安全提醒和注意事项,让中国留学生及时了解到俄政府、高校不断更新的有关开学和入境规定。我们利用微信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和提醒。例如,为在远东联邦大学隔离的10位中国留学生单独建立微信群,将隔离学生、中国学联、学校外办、教育组拉进群,随时了解被隔离学生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关心他们遇到的困难,及时与学校沟通,保证这10位学生顺利度过了14天的隔离观察期。针对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韩国日本游客较多,来自两国的留学生也不少的情况,我们高度警惕,及时预判,利用公众号和微信群及各校联络员,连续发布安全提示,提醒在校留学生和公派汉语教师志愿者做好疫情防护工作。同时对在校留学生进行信息统计,为他们单独建群,随时掌握情况,便于在紧急情况下随时联系,及时化解可能存在的疫情风险。(供稿/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馆)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周钰凡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