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在外,安全第一。” 近期,电话、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不少在日留学生上当受骗,财物受损。为帮助广大留日学子提升安全防范意识,了解基本防诈反诈知识,避免成为诈骗案件的受害者,驻日使馆陆续推出《平安留学微视频》,以实际案例为素材,介绍留学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和注意事项,为大家平安留学保驾护航。
防范电信诈骗之一 网上交友
案例
2021年5月底,留学生小赵通过QQ认识了一名女留学生,自称是东京某大学的硕士,生活条件优越,家有资产,属于“白富美”类型。加为好友后,该女生经常嘘寒问暖,表现得热情体贴,加之疫情期间小赵因长期一人居住也时感寂寞,就有意无意地和该女生聊天并慢慢熟悉起来。其间他还和该女生通过几次视频电话,因女生称不方便虽未看到过女生正脸,但视频中女生手指纤细白皙,小赵也从未怀疑反而觉得该女生很值得信任。6月底,该女生说自己要毕业准备很快回国,询问小赵是否需要二手家具、电子产品之类,可以免费赠送。小赵深受感动,反问对方需要什么帮助。该女生说时间紧急,需要换一些人民币。之后小赵两天内分三次将10几万元人民币汇给该女生指定的国内银行账户,该女生也将日元的网上转账截图发给小赵。但三天过去了,小赵发现日元并未到账,而且也联系不到该女生了。到银行询问后,方知网上票据系伪造,自己被骗了。
案例分析
疫情期间留学生面对面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受阻,这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诈骗手段大致相同,利用交友App等软件非法获取受害者信息,装扮成“高富帅”“白富美”,主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花言巧语获取受害者信任后,借口换汇、转让二手物品等,并通过伪造银行票据等手段诱骗受害者向其汇款。
尽管诈骗分子狡猾,但通过网络交友实施诈骗的套路并不难识破。诈骗分子主要是利用普通人感激、同情之心或是贪图便宜、便利的心理,以换汇、购物或借贷等名义引诱受害人通过银行向指定账户汇款。要防止上当受骗,最重要的是在网上交友时一定要保持警惕之心。要多渠道核实对方身份,避免与不知底的朋友有金钱往来,坚决不给未见过面的网友转账。如发现对方可疑应果断断绝与对方的联系。如在款项汇出后发现上当受骗,应立即联系汇款账户开户行争取阻止交易并向日本警方报案。如涉及中国国内账户汇款或收款,应在立即联系银行的同时通过国内亲属向公安机关报案(拨打当地110即可,全国各地省市两级公安机关均已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网络电信诈骗大都是由犯罪集团在国内外共同实施,诈骗到的款项都会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分散转移,即使报警抓到个别罪犯,也很难追回被骗的钱财。
防范电信诈骗之二 比特币投资
案例
一天,留学生小李通过小红书APP认识一名男子,二人便闲聊起来。刚开始聊一些关于宠物的话题,聊得挺投缘,该男子说为了方便建议互加LINE成为好友,后来小李在与该男子的交流中慢慢产生了信任。该男子在得知小李通过火币交易所进行比特币交易后,发给小李同学一个链接让她下载苹果的FXCM交易平台,同时将自己在该平台做单时的赚钱截图发给小李并说可以指导她进行比特币交易。小李看到下载的APP与苹果官网上的一模一样,认为反正钱是转入自己账号中,也没有怀疑就将自己理财的12万元人民币转入FXCM平台尝试,没想到很快获利近万元。随后在对方的怂恿下,又贷款30余万元人民币转入该平台,谁知这次入金后就开始出现大幅亏损,此时该男子又催促小李继续入金并承诺把之前的亏损赚回。由于亏损过多,小李想出金不做了,但发现无法从该平台出金,联系客服,客服失联,联系那男子也联系不上,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案例分析
虚拟货币得到不少投资客的青睐,但也有不少不法分子以此为噱头,通过伪造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实施诈骗。诈骗分子通过LINE或微信等添加好友或经他人介绍,与受害者聊天骗取信任,随后推荐受害者下载、注册投资理财类APP,并向其中充值。受害者尝试投入资金后,短时间内即获得回报,诈骗分子进一步利用受害者“低投资、高回报”的心理,引诱受害者提高投资额度和频度。受害者发现无法提现也无法与嫌疑人取得联系时,方知上当受骗,这是此类诈骗的典型流程。
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网络交友需慎重。投资理财时,请认准银行、有资质的证券公司等正规途径,切勿盲目相信未曾谋面的网上投资专家,更不要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和下载来历不明的APP。切记“高回报”、“有内幕”的炒虚拟币、炒股、博彩网站等,都是诈骗!
防范电信诈骗之三 假绑架真诈骗
案例
一天,留学生小A接到一个自称快递的语音电话,说她有一个重要包裹待处理。她回拨后,人工客服告知小A在她寄到上海的快递里发现了十几张身份证和银行卡,涉嫌违法,并将电话转接到“上海警方”。接电话的“警官”让小A报了姓名和身份证号后称小A涉嫌洗钱,要求她下载Skype软件,24小时开着视频接受“警方”监控。小A否认自己邮寄过他人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警官”便给她一个网址让其自行查看“警方”截获的证据。当小A看到自己寄出的包裹及从中查获的多张身份证和银行卡的照片,还有一张确实带有自己名字和相片的“逮捕令”时被吓坏了,恳求“警官”相信自己是无辜的。“警官”乘机诱骗小A只要按照他说的去做,就可以帮她尽快了结此案。信以为真的小A在被监控两天后,为了自证清白,依照“警官”指令将自己的银行卡、信用卡及支付宝里的余额全部转入“安全账户”。监控又持续了一周,“警官”威胁小A要缴纳27.8万元的保释金,否则会被抓回上海第一监狱,并要求不能与他人谈及案情,也不能轻易离开房间。小A只好谎称急需用钱向父母和同学朋友求助凑足了保释金。接着“警官”的一位“上司”又出现了,说只要小A再交50万元人民币就可免于被捕。此时的小A精神已接近崩溃,想不出办法凑钱。那位“警官”说他可以帮小A与其父母联系,以需偿还高利贷为由索要50万元。于是,“警官”假扮放贷者伪造了借条、汇款凭证,诱迫小A手持借条拍照,并录制了“我好害怕,爸妈快救我!”的录音等。当晚,小A向父母撒谎说她被骗与朋友合伙开公司,在网上借了50万元人民币高利贷,现在朋友却带着钱跑了,放贷公司正向她逼债,并让父亲加了放贷公司的微信。随后,“警官”指令小A离开住所入住酒店,并不得与外界联系。小A的父母非常着急,通过微信与放贷公司联系,接电话者称已将小A绑架,并发去小A手持借条的照片和求救的录音,威逼小A父母尽快把300万元赎金汇入指定账户。小A的父母听到录音后心急如焚,只好通过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12308向中国大使馆求助。使馆当即协助其在国内报警,并与日本警方联系设法救人。当警方和使馆在酒店找到绝望的小A时,小A方知自己上当受骗。
案例分析
上述以“绑架”之名行诈骗之实的骗局比较复杂。诈骗分子先是设法让受害人相信自己或因身份被人盗用,涉嫌在中国犯罪。再利用受害人为避免逮捕、法律诉讼或驱逐出境等麻烦,宁可花钱消灾的心理,诱逼其落入圈套,达到诈骗巨额钱财的目的。
骗子的诈骗术不断翻新,但使用的套路都大同小异。请大家务必筑牢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收到可疑电话或邮件,应保持冷静,果断拒绝或删除,并及时与家人或朋友联系确认,避免落入圈套。遇到紧急情况,应在第一时间向当地警方报案或及时向使馆求助。
防范电信诈骗之四 假冒使领馆来电
案例
一天,留学生小刘接到非通知设定的来电,接听之后首先是语音电话,通知他有一封信件在使馆,请其在限定的时间内来领取。小刘按照提示接通人工服务之后,对方又自称是上海市公安局民警,说国内破获一起走私案件,发现犯罪团伙冒用了很多人的护照信息,其中就有小刘的护照。来电人要求小刘配合警方调查,否则将被按犯罪嫌疑人处理。
小刘听了很害怕,又有点怀疑这件事是不是真的,来电人便帮他转接了上海市的国际刑警。接电话的刑警报了自己的姓名和警号,并称目前案件处于秘密调查阶段,要求小刘不要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并添加他的警用QQ号。这名自称上海刑警的人以核实情况为由,要到了小刘的护照号码、家庭住址、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各种信息。很快,“警用QQ”给小刘发来了警方的立案证明,甚至还有拘捕令等公文,各种自称上海市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的人也不停地给小刘打电话。
至此,离小刘最初接到电话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小刘已经对自己涉案的事情深信不疑,再加上“警方”称如果不配合,他将马上会被强制遣返回国,护照再也不能使用,更令他恐惧不已。这时,“警方”提出,如果小刘将自己帐户内的资金转移到警方的“安全帐户”,再交一笔保证金,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小刘听了连忙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帐户转了一大笔钱。由于没有达到对方要求的金额,小刘还向同学借了十几万日元,再次转给了对方。
然而,“警方”收到钱后却再无消息,QQ也联系不上了。小刘既害怕又疑惑,拨打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电话咨询,才知道自己遭遇了诈骗。
案例分析
冒充使领馆人员或国内公检法人员实施诈骗一直是海外电信诈骗的高发类型。诈骗分子利用海外中国公民尤其留学生不熟悉两国法律、防范意识不强等弱点,通过制作虚假公文威逼、恐吓等手段骗取钱财。其所要求的汇款方式包括银行转账,微信、支付宝转账,将钱放入车站储物箱等等。上述案例是此类诈骗的典型流程。
请大家切记:使领馆不会通知公民来领取公文,国内公检法机关也不会通过电话、微信、QQ等跨国办案,更不会要求涉案人提供银行账户密码和转账汇款。任何通过网络发送的警官证、公文、政府文件等均为伪造,以办案为由要求转账汇款的均是诈骗,接到此类电话应立即挂断。跨国诈骗立案困难,资金极难追回,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切勿相信诈骗分子的任何说辞。
小贴士
建议关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及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微信公众号,随时查阅各类提醒:
来源: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微信公众平台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刘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