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酉民:国际教育圈的拓荒者
席酉民,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管理工程博士,1993年成为中国管理工程领域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在毕业留校任教的几十年教学中,他指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管理人才。如今,作为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执行校长,席酉民更愿意被人称作“教育拓荒者”。他想做的,就是带领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在高等教育领域破解备受大家关注的教育模式创新问题,他认为,大学要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实现中国的强国梦。
年少成名,出国看世界
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事件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家住陕西省长安县的农民子弟席酉民的命运。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席酉民名列前茅,成为一名大学生。这是他个人发展和新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次交汇,也是国家发展带给他命运的第一次机会。
博士毕业留校后席酉民又迎来了第二次重大机会——作为学者公派赴欧美留学访问。席酉民说:“在当时比较封闭的环境下,只有出国才有机会让自己真正理解世界其他地方以及整个世界局势,才能站得更高,去看待自己人生,看待自己的事业,也才有可能以更好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为这个社会多做一些事情。国家的发展恰恰给我们这代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体验机会。我们经历了从贫困到转折,再到改革开放,一直到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我们是随着国家的社会进步和发展一块儿成长的,应该算是见证历史和参与历史变革的一代。除了学习以外,我们把学习收获到的东西用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去。”
在国外的席酉民与其他留学人员不同,他一直过着一种“银行家的生活”,经常是早上简单吃点饭,9点到办公室,学习到下午4点多钟。接下来的时间他通常是去参加社区活动、爬山、骑车。到了晚上,端一杯红酒,根据当天的电视节目,席酉民会与朋友讨论西方社会发展的很多现象,他关注更多的是当时的西方社会的制度,以及这种制度背后的逻辑。
黄金时代,为教育拓荒
1993年结束访问学者生活的席酉民,迎来了一个属于管理学的黄金时代。21世纪初,我国GDP增速逐年攀升,首次进入了世界前五的行列。迅速发展的国内企业,期盼着更多的管理人才。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也逐渐活跃。2003年,中国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当时英国利物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希望凭借苏州的地理条件进行国际化教育探索。
2006年5月,西交利物浦大学正式揭牌成立,9月,迎来首届本科学生160余名。学校虽然创办了,但究竟该往哪里走?学校到底该怎么办?其实大家并不是很清楚,已经是西安交大副校长的席酉民却毅然选择了这条教育拓荒之路。2008年8月,席酉民教授出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在席酉民的带领下,西浦选择的办学模式既不拷贝外国大学,也不简单拷贝中国大学,而是根据未来的发展,把全世界最优秀的教育实践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教育模式。西浦的愿景是以研究为导向,建设独具特色、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大学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积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管理服务;在人类面临严重生存挑战的领域有特色地开展研究;探索高等教育新模式,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教育发展。
席酉民提出:“我们将研究与育人相结合,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研究己任;以学生素养、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为核心任务, 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几年学习和训练,形成国际化的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扎实和整合性的知识体系,积极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互动与合作的行为方式,主动的态度和坚实的执行力,使他们成为精通英语,诚信为人,富有创造性,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良好的团队精神,集学术知识、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伦理为一体的国际化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
带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拓荒的决心,席酉民的大胆探索和执着追求得到了回报。这所创办时只有一座教学楼的大学,目前已经拥有两个校区,开设了14个院系,共有1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师在这里工作和学习,承载着席酉民他们教育创新之梦的大学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谈到西浦的探索对于中国教育领域的意义时,席酉民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国家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种环境下,要生存下去、要发展得更好,一定是靠创新。那创新的背后一定是人才,而人才的背后一定是新的适应这个时代的教育体系。这就是我们教育探索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我们试图通过这种教育探索,从而为我们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来实现中国的强国梦。”(文字整理张静)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