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横岗村 图 | 图虫创意
2020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使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也令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但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消除绝对贫困目标的决心没有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归群体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扶贫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巨大作用。
海归扶贫的五种模式
近年来,海归群体积极响应中央脱贫攻坚号召,投身于“三区三州”扶贫事业,探索开拓符合海归特点及与地方实际相契合的扶贫模式。他们通过深入一线进行调研,在多个行业领域着手,逐渐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过渡,主要以产业扶贫、技术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等五种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脱贫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着力点,也是海归扶贫工作开展的主要手段。产业扶贫主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目标,精准发力,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探索互联网+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产销等产业扶贫路径,建立长效的扶贫“造血”机制,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同时,通过帮助帮扶县、乡镇发展短平快的产业项目,在三至五年内,让当地人在因地制宜的外力帮助下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脱贫致富。
技术扶贫。技术扶贫主要通过充分利用海归智力优势,向贫困地区引进适用于当地的新技术,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开发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新技术新产业,进一步推动上下游新产业新业态全链条发展,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加快脱贫步伐。此外,通过企业联合培训、企业合作等方式,加强技术沟通,帮助贫困地区的企业提升产业附加值,提升生产效率。
教育扶贫。海归教育扶贫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加大教育资源支持力度。一方面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提供硬件帮助,如建设多媒体教室,捐助学具、图书、教学设备等;另一方面探索筹措社会资金建立教育公益基金,设立“励志奖学金”“助梦奖学金”等,支持更多贫困地区学生完整接受义务教育,多种途径支持贫困地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多元化农村人才,遏制贫困代际传递。二是提供优质师资力量支持。聚焦贫困地区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整合留学人员教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两个途径组织从事教育工作的留学人员深入贫困地区支教帮扶,协助开发远程教育和智慧教育平台等方式,助力贫困地区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
医疗扶贫。海归人才借鉴吸收国际先进医疗经验和健康管理理念,聚焦解决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一是组织海归医疗人才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捐助医疗设备,并安排专人定点坐诊,以改善医疗条件为医疗扶贫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以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为目标,逐步提升定点帮扶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二是建立海归医疗人才团队与当地卫生部门的合作关系,积极支持贫困地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预防工作,实现防治结合、关口前移,推动帮扶地区群众减少患大病和慢性病几率。三是协助贫困地区建立健康管理体系,远程开展“健康扶贫讲堂”等健康知识普及,并针对贫困地区群众经济条件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探索设立健康公益基金,并做好资金吸纳和管理工作。
金融扶贫。金融扶贫是指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或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从事产业开发,改善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的一种扶贫方式。当前海归金融扶贫工作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普及金融知识,探索更符合贫困地区需求的金融产品。海归金融人才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优势与先进的风险管理意识,充分利用贷款、保险、期货等众多金融工具助力扶贫,结合当地需求为老乡推荐金融产品,同时普及防金融诈骗知识,为贫困群众带来切实利益。二是积极探索通过银行转贷款等方式向深度贫困地区延伸信贷资源,以优惠利率贷款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协调各地金融机构为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增信服务,让企业贷款更容易、更便利。同时考虑到农业生产风险比较大,保险公司承保意愿低的现实,积极探索“保险+期货”等多重金融产品组合业务,通过期货市场,对冲保险公司风险,一起为当地扶贫产业保驾护航。
海归扶贫面临的瓶颈障碍
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各地贯彻中共中央部署,根据实际情况,精准发力,在多个领域采取有力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工作深入,也不同程度出现了制约扶贫工作推进的瓶颈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扶贫资金缺乏有效规划和监管。扶贫工作主要在农村展开,扶贫项目资金最终下沉到村一级。随着资金的下沉,一系列与资金相关的问题也逐渐浮现。一是扶贫资金缺乏整体规划性。由于扶贫资金通常由县下达到乡镇,再由乡镇下放到下属行政村,而行政村数量众多,最终导致扶贫资金分散,分到每个村的扶贫资金较少,村一级无法形成大的规划,只能小块建设。同时,由于扶贫项目多由各个村独立承担,各村在自己的领域单打独斗,难以形成统筹性的扶贫资金使用规划。行业扶贫整合效应难以显现,扶贫效果不能实现最大化。二是扶贫资金缺乏效益。村一级干部由于常年处于基层,尽管对本村情况熟悉,但受限于其思维和认知水平,对扶贫项目建设没有较长远的规划,无法把资金发挥在实处,在带领贫困户致富方面带动效益不明显。三是扶贫项目缺乏监管。扶贫项目由村级设计到村级施工再到村级验收,在其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村干部插手扶贫项目工程,导致项目质量得不到保障;中介在做审计报告时根据村级要求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缺乏其独立性;扶贫主管部门掌握项目面上的整体情况,但是对项目规划、实施情况了解不够深入,缺乏健全有效的监管手段等。
第二,贫困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当前的扶贫工作仍面临贫困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不完善的问题,即“如何构筑基本防线”。社会保障作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到人到户扶持政策依然有死角;现有医保政策难以覆盖所有病种,部分慢性病患者实际医疗负担仍然较重;贫困村农户参加社保项目多为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度相对较低,社会保障制度普及的局限性和片面化有待解决。
第三,动员社会力量的监管体系有待健全。在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同时,针对社会参与人员的保障与监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这也是阻碍海归投身扶贫工作的障碍之一。以某项目为例,该项目作为由海归精英联合创办的公益扶贫项目,曾一度受到极大关注,吸引了一批青年人才放弃海外深造机会和高薪工作邀请,投身乡村一线开展扶贫工作,然而之后却被曝出一系列对其工作和团队管理方面不规范的质疑,如以服务协议替代劳务合同,不提供“五险一金”等基本保障,面对问题无法从组织方获得必要支持等。这些质疑所折射出的,是当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方面,作为公益机构,除了理想和情怀感召以外,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管理规范必须严格制定并落实。混乱的管理无疑会伤害充满热情与梦想的海归人才,也会使后来者心有余悸,难以主动投身公益扶贫工作。另一方面,海归人才的大量离职也容易导致项目“烂尾”,不仅没有完成初创时振兴乡村的目标,还会严重影响公众对公益与海归群体工作能力的信任。
推动海归扶贫事业发展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海归群体虽不是主力军,却是最具活力的生力军。发挥海归独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扶贫工作, 对于赢得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立柔性引才模式,精准对接扶贫需求。
为精准有效地解决扶贫工作中资金使用规划、金融扶贫融资难等问题,充分利用海归群体中拥有丰富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人才,使其发挥专业所长,投身到扶贫工作中,可以建立更为多样化、灵活柔性的引才模式。一是传统招录法,以“金融扶贫人才计划”等项目形式将海归人才纳入扶贫干部队伍,在招募时明确项目结束后的出路保障,以打消海归人才对未来个人发展的后顾之忧。二是与海归人才资源集中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如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咨询团队和大型咨询公司中从事公共政策咨询的海归人才),提供“扶贫资金规划”等项目,向专业团队进行招标。三是针对经济管理类高层次海归人才,可以通过外聘顾问、合作共建工作室的方式,允许其在本职工作外灵活参与扶贫工作,同时引入合理的考核机制,使海归人才在保有一定工作自由度的同时,真正在其位谋其事。
其次,建设全行业、多层次海归扶贫机制。
社保兜底扶贫,除了要从强化政府责任入手,积极探索低保、养老、教育、医疗“四位一体”社会兜底保障机制,努力补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短板,还要积极将海归人才纳入保障机制建设中。在医疗、教育等多个海归人才集中、同时扶贫工作严峻的领域,与公立医院和教育机构达成每年定量海归人才下乡帮扶指标,向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的海归人才提供支撑考评、工资评定等方面支持,让海归扶贫工作成体系、成传统,使海归人才愿意来、主动来。以未来医疗扶贫工作为例,可定期组织海归医疗人才深入贫困地区卫生机构坐诊,或针对疑难杂症整合海归医疗专家及先进医疗资源进行针对性帮扶,同时可通过定期组织带教培训的方式帮助县区医院加强专科水平建设。此外,紧紧把握发挥海归医疗人才竞争优势和纽带桥梁作用“两个抓手”,向贫困地区引入国际先进医疗理念与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乡土医疗工作相结合,并做好当地医疗人才的数字化培训工作,让新设备、新技术进得来、用得上,以优质医疗资源解决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真正惠及贫困群众。
再次,完善社会化海归扶贫保障与监管体系。
在把海归人才招收为扶贫干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化力量,通过更多样、更灵活的方式将海归人才纳入到扶贫工作中。在将社会化海归扶贫工作组织化、系统化的同时,应建立完备的监管与保障体系。一是在劳务合同签订、社保办理、权益索赔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不熟悉国内劳动保障制度的海归做好权益保障工作,使其可以没有顾虑地投身扶贫一线。二是定期对海归进行培训,帮助其了解乡土社会运行规律,熟悉工作方法,让海归人才不仅有创新的扶贫方法,更能有处下手。三是明确参与扶贫工作的海归人才职责,同时监督社会公益组织派遣的海归扶贫工作者(如乡村创客),规定服务年限,明确项目目标,让海归扶贫项目能真正有所帮、有所扶,切实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让海归扶贫工作和扶贫效益落到实处。
在脱贫攻坚战决胜关键之年,我国扶贫工作还应进一步发掘海归的能动力量,激发海归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推动海归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作者系全球化智库[CCG] 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曾在美国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