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刷新“中国速度”|神州学人建党百年特刊

发布时间:    来源:神州学人 

  中国人的留学梦与报国梦一直是相伴相生的。百年来,留学人员在救国报国的道路上从未缺席。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一批批留学人员传承报国传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国家创新发展发挥表率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使出国留学逐渐社会化、大众化,在我国初步形成的以公派为主导、自费为主体的留学工作格局下,出国留学的专业选择发生巨大变化,学科范围不断扩展,留学人员对专业的选择从实用性为主转向与个人发展深层次需求相结合。据《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显示,2000年以后出国的留学人员更多选择应用类学科,如经济和工商管理、人文和社会学科、理工科、计算机/IT和法律等,其中经济和工商管理超过了半数。

  与此同时,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急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到祖国开创事业,留学回国人员工作受到特别重视。在新时期留学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在国家对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整体规划和引领下,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制定并实施地方性海外人才专项计划,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海外引才体系。在一系列围绕支持留学人员在经济社会领域发挥作用的招才引智举措下,加之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海外人才回流逐现加速态势。1978年回国人员仅以数百人计,2009年回国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2012年已达27万人。

  集聚精英人才

  留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他们凭借现代的知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引领着中国前进的步伐。一些改革开放初期回来的留学人员不仅成为填补我国部分空白领域的关键力量,更推动着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行业规范标准的制定,更有人隐约勾勒出中国发展的蓝图。

  龙永图奉调回国后,自1992年起介入中国复关谈判,凭借自信、果敢、从容与睿智,他助力中国打开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胡鞍钢从1985年起便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开始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留美回国后,他始终坚持走独立的学术研究之路,成为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自回国以来致力于研究中国发展问题,连续20年成功筹办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有效推动了中外交流,推动了中国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易纲留美回国后一直从事中国经济的调查研究,留学时期关注到的中美劳动生产力之间差距等问题影响着他后来开始从事中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研究,随着从学者到官员身份的转变,易纲开始将自己的理论投入实际,推动汇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是改革开放初期从较高的学术层次研究国际事务的人之一,回国以来,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他一直活跃于国际经济事务活动中,成功地化解了一次次危机……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这一时期,留学人员的从业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及国有企业,向创业、公共服务等更多领域扩展,越来越多的留学回国人员投身于新经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领域。据调查显示,2007年,海归在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中所占比例达到27%,在大学和研究所占比17%,自主创业占比11%,在民营企业占比16%左右。西方跨国公司的在华高管、新经济领域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留学人员。他们活跃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讯、传媒等诸多领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做产品研发、搞实业、从事金融、办律所,等等。他们是众多领域的探索者和开拓者,甚至很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星微集团创建人邓中翰于1999年10月受邀回国,此后不久便创建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星光中国芯”,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IDG资本全球董事熊晓鸽留美毕业后代表IDG与中国科技部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拓荒者;2000年,黄劲携国外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从美国硅谷回国,并创办了安博教育集团,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服务行业的发展。

微信截图_20210701125210.png

  2001年5月,"星光一号"实现产业化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为三星、飞利浦等国际知名品牌所采用,成为第一块打入国际市场的"芯片"(本刊资料图)

  这样的留学人员不胜枚举,他们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高精尖与新兴领域的奠基者和领军人,创新“中国第一”的同时,也刷新着“中国速度”。新时期,是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无数海归创业者带着梦想投身这片蓝海,他们的名字写成了近一半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时至今日仍是中国网络业界的中坚力量。吴建平、张朝阳、田溯宁、丁健、李彦宏、严望佳……在那个网络经济“疯狂”发展的年代,他们共同编织着中国互联网的未来。

  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较早出国的留学人员开始回国筹办创立公司,出现了空间分布较为分散的零星创业,党和国家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积极筹划相关政策。90年代后期随着“鼓励回国”政策的实行与扩展,各类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举措从政策层面到具体服务都争相显现。

  1994年,我国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工业园在南京应运而生。留学人员创业园(简称“留创园”)政策是中国政府根据相关科技政策为鼓励在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而构建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对吸引和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办科技企业、造就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国际化高素质科技型企业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一大批留创园的相继设立,正式架起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桥梁。2000年,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决定在现有30余家留创园基础上,联合批准建立一批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基地,引导全国留创园的发展,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营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此后,各地纷纷通过设立留创园、推出人才创业计划、给予优惠条件和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不遗余力地吸引海外人才。中央与地方的通力合作,使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有了重要的载体支撑,也成为加速中国新兴技术领域发展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级各类留创园近240家,在园企业超过1.3万家,累计孵化企业超过3.2万家,有超过2.6万名留学人员在园创业和工作。

  经过多年积累,留创园先后开发出一批世界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培育了视野开阔的高素质企业家群体和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北京市的留创园中,涌现出中星微、华大基因、启明星辰、奥瑞金种业、土人景观等一大批在各自领域居全国甚至国际前列的高新技术企业,为首都经济发展注入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都的芯微电子、摩尔生物,西安的力邦、华科光电,南京的斯威特、微创医学,广州的康盛生物、禾信自动化,厦门的敏讯、三达膜等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一体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带动了本地区企业的科技创造能力,更推动了我国整体企业的科技创造能力,让“中国创造”加速发展。

微信截图_20210701125320.png

  左图: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于1996年10月成立,这里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了良好服务和一系列优惠政策(本刊资料图)

  右图:1999年7月,在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里投资兴办实业的部分留学生老板    摄影|新华社记者  冯杰

  留创园的开设也同时体现着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进程。1987年6月,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成立,1988年8月,国家科委(现科技部)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开创建立起来。此后,根据不同企业类型、创业者背景及技术来源等因素,逐渐形成了适应各类科技创业者创业的专门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便是由此细分而出。

  “孵化”本意是指对胚胎进行培育最终成形的过程,科技项目的孵化也是如此。2006年,由教育部和科技部主办的“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创立。大赛为发掘、培育尚在海外的留学人员创业项目开辟了新渠道。多年来,大赛已发展成为海外留学人员了解国内创新创业环境和政策的重要窗口、发现和培育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的重要平台、集聚创新创业要素资源的重要载体和国内地方政府引智招商的重要渠道。

  新时期,国家吸引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体现了“体系化服务,人才为重点,平台做依托,项目来牵引”的特点,“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也不断通过设立各类交流展会吸引海外人才智力及科技项目成果,如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经贸项目洽谈会、“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及国际科技项目交流会”系列活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均在这一时期涌现,许多活动延续至今仍发挥着良好的示范效应。

  留学人员创业的同时也带动吸引很多所属行业领域的精英人才,由于其创业大多集中于高技术、高端服务和新经济领域,创业往往会选择团队形式,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会极大地发挥“人才磁铁”效应。通过创业,海归也为国家、地方和企业引进了很多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并在其所属行业领域内培养了一批新的优秀人才。

微信截图_20210701155127.png

  1999年,在美国硅谷的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本刊资料图)

  打造国际化的中国企业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入世后,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客观条件逐渐成熟,中国企业开始寻求让中国产品、中国技术走向世界。

  一代代留学人有着各自不同的报国方式,将中国企业拓展到全球市场,正是这一代海归诠释报国的一种新方式。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海归将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资本和理念带回中国,推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他们架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加速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在加速中国和国际经济接轨上,海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入世后,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进入到中国市场,差不多所有在华的跨国公司都有海归人才加盟,很多国外投资中国的项目也都由海归所引进。海归以其技术优势和人脉资源,活跃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以科技成果吸引融资的模式,普遍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研发水平,这些投资在促进国内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内风险投资行业的兴盛,新的融资方式为中国本土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在欧美股市上市的大部分高科技公司都是由留学人员创办,如中星微、亚信、百度、新浪、搜狐、携程、新东方等,市值高达数百亿美元。这些企业成为国内高科技和新经济领域的主流企业,也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先锋力量,带动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在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海归一方面是利用自己国际化的优势与资源,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帮助本土国有或民营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是从事投行、咨询、会计、法律等“中介”行业,充当推手,间接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

  199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沈南鹏开始创业征途,在先后创立携程旅行网和如家连锁酒店并率领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后,2003年他开始切换创业者身份,以投资人的视角去孵化更多的创业公司。2005年,沈南鹏将世界最大的风投基金引入中国,成立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此后,他带领团队投资了数百家企业,通过资本的力量帮助中国企业迅速成长,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助推器。

  1993年,怀着推动中国在国际和涉外方面法律服务发展的理想,王俊峰和同事们一起创立了金杜律师事务所。在获得第一桶金后,王俊峰先后赴荷兰、英国、美国访学和留学,他认为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要到国外去考察和学习。借着留学的契机,金杜在美国硅谷有了第一家海外分所。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深化,随着中国入世,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愈发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服务作为支撑,为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保驾护航,王俊峰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如今金杜的办公机构已遍布全球多个地区,王俊峰打破了国际法律服务领域由外国律师垄断的局面,创建了一个对得起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自己的律师事务所。

  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

  1993年以来,各部门、各地方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继出台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且内容不断丰富,引才方式不断创新。特别是2000年以后,用计划经济思维吸引人才的旧模式逐渐转为引进高层次与实用性人才,开始越来越多地看重引进人才的专业结构是否与国家和本地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相吻合。

  1993年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在继承此前举办或设立各种支持和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的示范性活动、服务项目与科研基金等多种服务形式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新的方式方法、活动或项目计划。1996年,教育部设立“春晖计划”,其宗旨是吸引和支持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到西部省份参与国家的教育、科技和经济建设;使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我国教育与高科技的发展;提高西部省份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借鉴国外经营管理经验。

  从1997年开始,“春晖计划”在西部省区逐渐展开,资助了大批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和服务团组到西部省区和东北开展为国服务活动。海外留学人才同这些地方的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项目合作、科研开发、人才培养、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搭建科技平台、留学人才到西部挂职等形式,为国家的西部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支持。2005年,“春晖计划”覆盖了西部所有省区,共立项资助西部合作研究项目654项,资助科研启动经费2123万元。

  “春晖计划”为留学人员开启了多种方式支援西部开发和扶贫之旅,激发了海外学子的报国热情,把广大在外留学人员与西部地区建设、与脱贫攻坚奔小康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春晖计划”,许多留学人员真实感受到了祖国良好的发展趋势,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受到感染并决定回国发展。1999年,张小平受“春晖计划”资助率领“留法学者支援贵州建设服务团”回国考察,正是此行促成了张小平下定决心在2003年举家回国创业。“春晖计划”使很多海外学人实现了从为国服务到回国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国家需要和个人价值深层次的有机结合。

  同样为鼓励在海外学习和工作暂时不能回国的留学人员通过多种方式为国服务,2010年,人社部首次启动实施“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简称“赤子计划”)。“赤子计划”是在原人事部1988年以来每年开展的留学回国专家服务团专项活动基础上的拓展与升级,目的是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及留学人员团体参与祖国建设。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度开展的36项“赤子计划”活动共吸引各类海外人才回国(来华)服务达上万人次,涉及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的几十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上百个专业技术领域的海外留学人才,7000多个人才技术合作项目参与对接,达成合作意向2000多个。

  通过如“春晖计划”“赤子计划”等各级各类为国服务计划,广大海外人才深入了解到中国各地各部门有关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各有关地区也与海外人才、留学人员团体、有关专业协会等建立了广泛联系。这些为国服务计划不仅有效地为国家吸引了人才和项目,更成为一张张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的亮丽名片。

  海内外中华儿女,尤其是留学人员,作为中国人才库和智囊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创新创业、联通中外的巨大潜力,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留学人员也将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新使命。在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征程上,需要留学人员前赴后继、贡献智慧、挥洒汗水,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在强国之路上,留学人员必将继续刷新“中国速度”。(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王辉耀.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M].上海: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1-22.

  [2] “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发布[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4-01).[2021-05-25].http://edu.people.com.cn/n/2013/0401/c1053-20980680.html.

  [3] 李丹.我国海归潮新特点:留学回国人员成创业主力军[J].留学, 2017(5):34-41.

  [4]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M]. 北京: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6-2016.

  [5] 苗丹国.出国留学六十年[M]. 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 2010:1.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