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两会直击

全国政协委员田向利:把电商人才纳入全省人才培养规划

发布时间:    来源:人民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助力脱贫攻坚?如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促进疫情后经济恢复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省工会主席田向利近日就相关话题接受人民网专访。

  利用电商助力脱贫攻坚

  “充分发挥电商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作用,打通农产品与消费端的供销渠道,确保农民经营性收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田向利的建议,和疫情背景下关于网络经济发展相关。

  近年来,四川着力在新媒体和网络人士较集中的9个电商集聚区建设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为电商企业提供创业培训、租金减免、技术指导等服务,支持引导电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独特作用。

  如达州市大竹县打造“秦巴e家”电商扶贫基地,入住电商企业103户,并与全县70个贫困村结对,开展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销售服务,近三年共帮助贫困户销售特色农产品2000多万元,推动1200余户贫困户脱贫。

  疫情发生以来,四川省扶贫开发局联合多个行业部门,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产销对接行动,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截至目前,累计销售“四川扶贫”产品4.06亿元,受益贫困群众12.3万户。

  “电商,解决了产业扶贫过程中流通、消费环节的痛点、难点和堵点,”田向利说,下一步,我们要把贫困群众的生产纳入到电商销售网络中,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最终实现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与扶贫开发、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将“互联网+”新业态纳入支持项目

  新冠肺炎疫情后,各地涌现了一批书记县长,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直播带货”。

  针对直播等网络营销模式,田向利表示点赞,“直播带货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应对。根本还是我们干部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特色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田向利表示,应进一步支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模式。把互联网与传统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的业态。而其背后是新的发展理念。

  “在疫情影响下,服务业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产业受冲击最直接,需要借助互联网新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服务业’,加快服务业恢复振兴,通过产业稳岗、释放需求、刺激消费等对冲疫情影响,推动共享网络经济红利。”田向利表示。

  如何支持“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田向利建议,对初创型企业可纳入各地支持创新创业、电商扶贫项目,进行重点孵化,减免房租、水电、物业等,开展财税、金融专题辅导,落实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

  把电商人才纳入全省人才培养规划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有效开发农村市场,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

  “一些地方对网络经济认识不足,对互联网在产业结构转型中的作用重视不够。支持网络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少。”田向利指出,农村发展电商还有诸多难题待解,人才缺乏问题较为突出。

  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非网民规模为4.96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为40.2%,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59.8%,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人群为主。

  为此田向利建议,把电商人才纳入全省人才培养规划,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电商人才,享受“天府英才计划”等相关人才政策。整合各领域培训资金资源,对电商从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颁发职业资格证。加强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院系与地方电商产业园对接,开展校地“双向”人才培养合作。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静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