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檀结庆代表:扩大国产数据库金融领域试点 搭建前沿技术信息共享平台

发布时间: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25日电(许维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落实“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工业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檀结庆提出三点建议:扩大国产数据库金融领域试点,设立数据库产业引导基金,搭建前沿技术信息共享平台。

  据了解,檀结庆曾赴德国Dortmund大学数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调研中他发现,全球数据库市场中前五大供应商甲骨文(Oracle)、IBM、微软等国际厂商占据了87.7%的市场,尤其在数据库最核心的金融交易业务中,中国2000多家银行的核心交易系统无一例外均采用Oracle或IBM的数据库。

  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三大核心基础,檀结庆在建议中提出,数据库一旦停止服务,建立在该数据库基础上的金融、运营商、政务等核心系统将面临瘫痪,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信息安全风险。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阳率先在贵阳银行与贵阳农商银行试点核心交易系统数据库国产化任务,于今年4月1日成功上线,交易成功率达到99.9999%,部分性能甚至超过已有的甲骨文。” 檀结庆举例说。

  对此,檀结庆认为,这是我国国产数据库在银行核心系统应用的首次技术突破和创新,验证了国产数据库在核心系统应用的技术可行性,为国家多年来无法在银行核心交易系统中实现安全可靠的底层数据库技术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檀结庆在研究中发现,尽管国产数据库经过多年的探索,有的甚至付出了惨痛代价,但由于缺乏核心研发人才,一直追随Oracle大而全的定位与架构,缺乏上下游IT生态体系配合以及应用场景等,开发的数据库并未在市场上产生足够的影响力,而且由于稳定性与性能都无法让市场信服,导致始终无法在重要的系统中真正得到应用。

  檀结庆在建议中指出,传统银行、电信运营商的核心交易系统由于长期使用国外数据库,国外数据库已经成为业界默认的解决方案,围绕其建立了一整套的生态链与应用体系。

  为了探索中国大数据发展的未来方向,国家在贵州设立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檀结庆调研发现,作为全球最早推出的下一代融合型分布式国产数据库的技术公司,贵州易鲸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去年承担了贵阳银行与贵阳农商银行核心交易系统数据库国产化试点任务,贵阳银行核心交易系统于今年4月1日率先成功上线,易鲸捷数据库表现优异。

  檀结庆指出,贵阳银行核心交易系统数据库国产化试点项目的成功,是我国国产数据库在银行核心系统应用的首次技术突破和创新,验证了国产数据库在核心系统应用的技术可行性,为国家多年来无法在银行核心交易系统中实现安全可靠的底层数据库技术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2019年9月6日央行正式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做好分布式数据库金融应用的长期规划,妥善解决分布式数据库在数据一致性,实际场景验证、迁移保障规范、新型运维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为此,檀结庆建议,应尽快扩大国产数据库在金融领域的试点。建议央行、工信部、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为国产数据库提供试错机会,打破银行等不敢用不愿用不想用国产数据库的局面,从国家层面快速推广。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中涌现的尖端技术,并向全国各地进行推广,一则可以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二则可以落实“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

  檀结庆还提出,有关部门应尽快搭建一个大数据产业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将全国各地大数据产业中的领先技术及时分享并通报到各地,以避免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出现一哄而上、画地为牢、恶性竞争、人为制造信息孤岛的局面。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静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