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归国博士的英雄赞歌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7日 来源:神州学人 

  万行长诗献礼共和国70华诞

  6月29日,由湖南省文联、中南大学和长沙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大型诗歌演诵会《共和国英雄》在长沙市实验剧场隆重举行,来自全省20多位知名朗诵家、表演艺术家和100余名大、中、小学的学生参与演出,盛况空前。本场诗歌演诵会融合音乐、舞蹈、情景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600多名观众献上了一道精神大餐。参与演出的中南大学硕士生李子蔚兴奋地说:“这样的演出适应融媒体时代的需要,很接地气,能更好地将诗歌这样的高雅艺术带到大众面前。”

  历经30年时间创作的1.1万余行长诗《共和国英雄》,是中南大学聂茂教授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家国情怀,是理解聂茂创作的一把钥匙。中国的苦难和人民的苦难,英雄的流血牺牲和国家的沧桑巨变……都浓缩在《共和国英雄》的诗篇当中。                                                 

  聂茂说:“我经常写到凌晨两三点,像个疯子一样,写得泪流不止……”写刑场上的婚礼时,他哭了;写八女投江时,他哭了;写抗日英烈赵登禹时,他也哭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精神生活越来越娱乐化,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共和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了解比较模糊,一些人对英雄主义教育持怀疑态度,也有人认为英雄主义过时了,甚至还有人戏谑、鄙视、歪曲和颠覆我们的英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文学创作者,聂茂感到焦急和不安。

  几年前的一天,聂茂走进湖南衡东县新塘镇欧阳海纪念馆,了解到该馆曾接待海内外参观者上千万人次,但进入2000年以来,参观者越来越少,馆里的同志面带困惑地问他:“现在许多人不晓得欧阳海是谁,这正常吗?”聂茂一惊,随之心中生出一种使命感,他要用诗歌的方式把共和国英雄的故事传颂,要让当下的年轻人了解英雄,走近英雄,从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和信仰的力量。

  《共和国英雄》就是这样一部长诗,讴歌近百年来为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中国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整部长诗共分10个乐章,从开国领袖之子毛岸英的悲壮牺牲切入,在中国的天空下,万里长城之上,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奋斗历程;以赵登禹、周文雍和陈铁军、狼牙山五壮士等为代表,讴歌革命战争年代英雄先烈的大无畏精神;以蛟龙号、“两弹一星”作为新中国崛起的有力坐标,并在和平繁荣的今天继续呼唤雷锋精神。《英雄挽歌》《伞兵遗言》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军人保家卫国、永不低头的英雄风采,而《维和部队》《航天英雄》和《南极科考》等英雄集体则肩负着神圣的国家使命,这是英雄精神在整个中华大地上的延续和发展。

  聂茂说,自己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母亲是童养媳,父亲是孤儿,都没读过书,历尽千辛万苦才把他们兄弟姐妹抚养成人。如果不是新中国,他很难想象自己能够活下来;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他更不敢想象自己能够出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母亲曾叮嘱聂茂:“你留学可以,但一定要回来。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而家,只有你回来,才是完整的。”聂茂的父亲现年94岁了,别的都不记得,但对毛岸英、雷锋却记得很清楚,他常常叨唠:“崽啊,你要记住这些英雄。没有他们的奉献牺牲,哪有我们和平幸福的今天?”老父亲的话令聂茂震惊和感动。

  聂茂希望父亲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部长诗的出版。为此,他加快写作进度,在教学、科研之余,他几乎利用所有的节假日进行创作,有时深更半夜还爬起来写……

  2019年初,诗稿刚一完成,聂茂把它寄给了北大教授谢冕,88岁高龄的谢老看过诗稿,激动作序《请记住他们,那些生者和死者》。《党建》杂志获悉后,立即以最快速度将谢老序文刊登于2019年第4期。

  长沙潇湘诗会作为一个公益组织,也制作出8期音频,在各大媒体上推出,长沙市委宣传部在清明节前举行盛大的《共和国英雄》演诵会,央视新闻+、红网和星辰在线等新媒体现场直播,湖南卫视新闻联播和湖南日报头版都作了报道,社会反响强烈,特别是大学生们看得热泪盈眶,点击和观看人数突破千万人次。

  永不停歇,坚持奋斗的奔跑者

  归国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首批入选者、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鲁迅文学奖评委……聂茂如今拥有众多头衔,谁能想到他也曾经是一个靠讲故事换柴禾的农家孩子。

  聂茂小时候,家里穷得连红薯都吃不起。食不果腹的日子里,聂茂迷上了读书,精神食粮让他振奋。为了读书,聂茂靠课余时间做煤球赚取生活费,一个1分钱。长大后他不停地写文章搞创作,日以继夜,到处投稿,赚取的稿费也就刚刚保证他能生存下来。中专毕业后,学医的聂茂被分配到乡镇卫生院做检验员。虽然端着“铁饭碗”,但一直怀揣着文学梦想的聂茂不甘就此碌碌无为。与保证温饱相比,精神的富足才更重要。工作的第二年,聂茂凭借自己的文学作品考上了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班。北京鲁迅文学院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莫言、严歌苓、余华、毕淑敏都曾在此求学。从此,聂茂踏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文学之路。

  求学之路异常艰辛,聂茂记忆犹新。前往北京,他窝在火车硬座车厢里,一坐就是28个小时;为了读书就只能辞了工作,没有收入就靠给报纸写专栏维持生活。克服了从理到文的难关,克服了农村孩子学习英语的难关,1991年,聂茂考上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却由于当年招考政策的原因,无法入学。当时,聂茂奔走在各个大学之间,从复旦大学到苏州大学,再到上海师范大学。一番奔波和选择之后,聂茂最终被湘潭大学录取,师从唐宋诗词大家刘庆云先生。虽然历经坎坷,聂茂却幸运地遇到了很多恩师,初来乍到的一餐饭,停电时的两根蜡烛,离开学校前的几句指点,“厚谊长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每每记起那段时光,聂茂都无限感慨。

  在聂茂看来,自己没有很多天赋,更多的是靠汗水和努力。正是这样的信念,让聂茂在日后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研究生毕业后,聂茂到湖南日报从事编辑、记者工作,5年时间里,他被人称为“打拐记者”。对聂茂而言,当年“打拐”的经历非常独特,永远难忘。聂茂跟着工作小组,白天东奔西跑,上山下乡,晚上伏案写稿,找邮局,传稿子给报社,28天写了整整28篇相关报道。后来,他又深入最艰苦的农村,撰写了报告文学《伤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忧思录》,一出版即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篇幅对聂茂进行了专访;南方都市报以整版文字,配以《伤村》封面图片,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和文艺报等也相继发表与该书相关的书讯或书评。凤凰卫视对他及《伤村》一书连续做了5期新闻节目,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主流媒体也对该书做了报道。

  1998年,聂茂摘取了湖南省青年文学奖。此奖是湖南文学界最具权威的奖项,韩少功是第一届获奖者,王跃文是1996年的获奖者。正当聂茂在文学和新闻领域渐入佳境时,1999年,聂茂放弃国内的一切,前往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第一个在人文社会科学院获得全额奖学金的亚裔学生。留学的日子异常艰苦,聂茂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和努力,忍受孤独、寂寞和乡愁的折磨,攻克一道道难关。谈及留学的艰难选择,聂茂道:“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也是喜欢挑战和敢于舍弃的人,更是清楚自己内心需要的人。”

  学成归国后,聂茂顺利地走上了中南大学讲坛,直接晋升为教授、学科带头人。

微信图片_20190927171622.jpg

  2019年6月29日,《共和国英雄》大型诗歌演诵会现场  

  摄影 | 李志宏

  执笔作书,用文字发出吟唱和呐喊

  从农村孩子到大学教授,文学不仅改变了聂茂的命运,也成就了他的事业。

  各种文学门类的创作聂茂都尝试过,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九重水稻》作为他早期代表作,发表在1991年第2期《人民文学》上,另一篇散文《保卫水稻》,发表于1992年第2期《人民文学》上,并被国内数十家报刊转载。1994年10月,《九重水稻》荣获《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优秀散文大奖,此奖全国共评出10名,前两名分别是冰心和著名军旅作家周涛,第三名就是聂茂。在人民大会堂,著名作家刘白羽给聂茂颁奖时说:“小伙子,你的创作路子走对了。”

  创作路子走对了!这句话让聂茂沉思良久。他说,“我的‘水稻系列’写的是悠悠苍天的耕种者,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真实生活。我理解,为人民抒怀,为时代讴歌,创作就能取得成功。”后来他又陆续发表《保卫水稻》《崇拜水稻》和《农事》等力作。评论家朱日复称“聂茂的散文创造了水稻的新意境,拓展了散文的新空间”。

  作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0多年来,聂茂埋首于文学研究。2018年底,他的《中国经验与文学湘军发展研究》书系一次性出版,该书共7本专著,总计300多万字,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亲作总序,在评论界反响巨大,好评如潮,获得14名全国知名学者和知名作家的联手推荐。与此同时,2018年3月,聂茂的专著《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得了当年国家社科基金对外翻译项目立项,将被翻译成英文,由兰登公司向全球发行。

  做学问要甘于坐冷板凳,聂茂做到了。从新西兰留学归来的10余年里,除了正常的教学,其余绝大部分时间,包括春节、中秋和双休日等几乎所有的节假日,他都坚守在故纸堆和自己的陋室里,查找、阅读、整理、写作。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著名诗人米沃什说过的话:“直接锁定一个目标,拒绝被那些提出各种要求的声音转移你的注意力。”聂茂做到了,这些年里,他的生活只有两点:学校与家。他每天往返于这两点之间,从容不迫,少有例外。别人的誉毁或议论都无法改变他内心的召唤。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聂茂一直很清醒,不为热闹所动,不为喧嚣所困,不为得失所扰,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花开花落,冬去春来。他像一个辛劳的农民,守护自己的一亩耕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又像一棵倔强的水稻,忠诚于脚下的这片土地,纵然风吹雨打,也能淡然面对。

  聂茂明确地知道自己作为老师的职责,那便是手执教鞭,教书育人。他也知道作为一名教授,就要精钻科研,为中南大学文新院的学术腾飞添砖加瓦。他说,如果将热爱写诗的“我”比成“小我”,那么教学和科研则是“大我”。对“大我”的十二万分的追求势必会压抑“小我”,但教学和科研是他作为教授、学者的良心所在。他始终把教学和科研放在第一位,也确实身体力行。聂茂上课从未迟到,反而经常比学生先到一步。他说,这是出于对学生和教学的敬意。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丝对教学的敷衍和对学生的傲气,反而多了一种时刻检视自我的谦虚和平易近人的亲切。

  不仅如此,他的课堂教学方法新颖多元。他开展多种教学模式,诸如实践课、朗诵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经典作品的领悟力。正如他认为,大学教育要教给学生两样东西,“常识”和“见识”。“常识”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记忆,而老师的作用则是在“常识”的基础之上扩展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视域。聂茂在教学上一直以此为目标。这种原创的教学方法配合他原创的学术成果,在他为中南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的过程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可喜效果。

  聂茂说,自己庆幸回到生养自己的故土,庆幸见证伟大祖国的蓬勃发展。“如果我栖居国外,能做什么?正因为此,我想,对共和国英雄的讴歌,怎么做都不过分;对祖国母亲的礼赞,怎么做都是应该的。”这是聂茂的写作初衷,也是他的力量源泉。(作者禹爱华系光明日报社驻湖南记者站记者,王颖娇系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微信图片_20190927171630.jpg

  2019年4月13日,聂茂(中)在《共和国英雄》大型诗歌演诵会后接受采访

  摄影 | 王智曦


  来源 | 《神州学人》2019年第8期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