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祖国的期望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出生于中国山东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有连绵的丘陵、大片的土地。6岁以前,那片土地给我留下的唯一印象,是每年春节各种各样的舞狮队表演。正月十五是放烟花的日子,也是儿时最无忧无虑的日子。丰收季到来之时,父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好像在告诉我,今年我可以有一身新衣服穿了。
1996年,我头脑中的记忆模块仿佛被突然激活,它们之间开始产生某种逻辑联系。我记得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我和父亲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直播。后来,18岁的我离开养育自己的小城,外出求学,求学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了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本科毕业后,我离开山东来到北京,2016年在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下来到日本九州大学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活。
就在今年春节,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只见花园社区拔地而起,周围兴建了大型旅游景区,小村庄日新月异的变化令我惊讶,更让我切身感受到祖国奔跑、发展的速度。
我清楚地记得在国内读硕士期间,有一次需要抱着一瓶浓硫酸往返两个小时去做实验,实验未完成,却遇到了仪器故障。导师告诉我,目前国内的先进透射电镜设备不多,这方面的科研人员也少。那个时候,我便立志在留学期间一定学习透射电镜相关技术。
进入九州大学之后,我加入了九州大学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合作项目。我的导师是日本透射电镜方面的专家,合作导师在无铅芯片封装材料领域也有所建树。初入九大,研究室的科研背景让我对博士生涯充满信心,然而身处异国他乡,面对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再加上之前没有直接接触过相关设备,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巨大差距,那段时间经常在实验室一坐便到凌晨。
付出总有回报,去年年初,我所研究的课题有了巨大突破。当老师告诉我中国有哪所高校又安装了最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时,我心中满是自豪。
除了科研学习,我在入学之际还加入了中国留学生学友会志愿者这个大家庭,海外留学生和学友会志愿者的双重身份时刻提醒着我,身在异国,不能忘记“中国”二字,每位留学生都是一张中国名片。学友会如一座桥梁,在留学生与留学生之间,在祖国与留学生之间,在中日友好之间起着连接作用。作为学友会的志愿者,我努力利用课余时间为中日友好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中日友好赏樱会、中日儿童书画展、中日青少年交流大会、中日友好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中,都留下了我作为学友会志愿者的身影。
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回信中,鼓励海外学子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总书记的回信,以及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都激励着我尽快成长,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材料学研究者,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身为海外学子,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勤奋创新、刻苦学习,努力做好科学研究,发挥好桥梁作用,促进中外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不负祖国的殷切期望。(作者系日本九州地区中国留学生学友会会长,就读于九州大学能源量子工学专业)
本文原载于《神州学人》2019年9-10期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
留学与“中国号”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