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留法学人70年不变的爱国情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30日 来源:神州学人 

  100年前,他们登上了远赴法兰西的轮船,为民族寻求救亡之道;

  70年前,他们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见证了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0年前,他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今天,他们奋斗在国内外的各行各业,为祖国架起沟通世界的桥梁。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百年伟业,到共和国发展建设的70年征程,一代又一代的留法学人为此不懈奋斗。从昔日艰苦卓绝的求学环境,到今日物质丰富的生活条件;从昔日救国图存的坚定信念,到今日展望世界的壮志雄心,不变的是留法学人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

  共和国缔造者的法兰西情结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指出:“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是在法国负笈求学的,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陈毅、聂荣臻等人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法国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进步思想的起源地、革命的摇篮,于20世纪20年代吸引了大批中国有志青年,他们是最早的一批留法学人,他们在法国勤工俭学,上下求索,为积贫积弱的祖国寻求自救的良方。也正是在法国,他们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这一时期,在法国学习和工作过的还有严济慈、钱三强、巴金、徐悲鸿、冼星海等。勤工俭学运动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自费留学热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为人民共和国初期各领域的发展建设培养了宝贵人才。他们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度过了一段青春岁月,也正因如此,这些共和国的缔造者有一种浓浓的法兰西情结。

640.jpg

  1955年4月,周恩来率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图 | 新华社

  彻夜不辍的笔耕:周恩来在法国

  1920年至1924年周恩来留学法国,其中1922年至1924年,他住在巴黎十三区意大利广场以东数十米的戈德弗鲁瓦旅馆内。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及旅欧少年共产党负责人,周恩来曾领导“旅欧少共”的刊物编辑工作。为了顺利展开工作,周恩来索性把编辑部搬到了自己并不宽敞的住所,李富春、邓小平、聂荣臻等人都曾在这间仅七八平米的“斗室”工作过,这里成为了这些未来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为革命事业奋斗的最早“根据地”。他们笔耕不辍,灯火彻夜通明,累了就在这里打地铺,他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念,学到了先进的文化知识,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基础。

  留学法国是周恩来非常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对其一生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海外学习生活的经历让他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了他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从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到中国重返联合国谈判,周恩来总是以“东方的翩翩君子”的姿态出现在各国代表面前,为共和国争取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性胜利,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640 (1).jpg

  1975年5月,邓小平访问法国,受到法国人民热烈欢迎(神州学人资料图)

  邓小平的留法岁月:为开放格局奠定人生基石

  1920年10月19日,邓小平抵达马赛,开启了他在法国长达5年的生活。他先后在巴黎、诺曼底、克娄梭、蒙达尔纪、沙蒂永等地工作学习过。由于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和其他留法勤工俭学的同学一样,邓小平必须从事大量的体力工作来维持生活,因此勤工俭学运动中“勤工”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从蒙达尔纪的胶鞋厂,到雷诺的汽车车间,再到巴黎的车站、旅馆,都有他工作的身影。

  留法岁月为邓小平的一生奠定了基石。一方面,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从而使其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另一方面,在法国的生活经历让他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和弊端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其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奠定了视野基础。当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下水时,全国人民都为此欣喜万分,而邓小平却保持清醒,因为50年前他去法国时乘坐的就是一艘万吨巨轮,留学经历使他深知中国和西方在物质层面的巨大差距;坚持扩大派遣留学生,促成中法核能技术合作,拍板汽车合资生产,提出“一国两制”,南巡讲话⋯⋯这些决策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而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得益于留学法国的思想积淀。

  留法学人与改革开放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自此,出国留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隔50多年,一批批青年学子负笈法国,从前辈手中接过了留学报国的火炬。由于中法两国的特殊情缘,两国在1978年至1991年间的教育交流和互访不断,这段时间留法学生主要为公费派出,在“科技为主,兼顾其他”的原则下,所修专业主要集中在理科和工科,同时兼顾了艺术、语言、社会学等学科。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自费留学全面放开和公派留学改革后,赴法留学人数进一步增多,所选专业门类更多,覆盖领域更加全面,留法学习的物质条件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渐变好,但是勤奋好学、精忠报国的传统却如同种子一般深埋于每一个留法学人心中,等待着在学成那一刻发芽。他们有的选择回国,有的选择留在国外,在各自的行业里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中法在科技创新、航空航天、医疗卫生、高铁、汽车、环保、农业、艺术、文化、法治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作贡献,也为国内经济发展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640 (2).jpg

  陈竺(左)和陈赛娟(神州学人资料图)

  陈竺:为祖国医疗事业毅然回国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前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是改革开放后留法学人的杰出代表。他于1981年获得血液病学硕士学位后成为瑞金医院血液病研究室的一名住院医师。因为高超的专业水平和英法语言能力优势,于1984年获得赴法求学的机会,来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并在这里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其夫人陈赛娟于两年后来到他所在的研究所攻读细胞遗传博士学位。在法期间,二人合作发表了6篇论文,在白血病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做为班里唯一一个非法语区学生,陈竺在求学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常常学习到深夜一两点,但十分刻苦的他很快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一年考试就得了全班第一名。

  1989年,陈竺夫妇完成学业,准备按计划回国,他们的老师闻讯挽留,说:“留下来,你们会有灿烂的前程;回国,你们将一无所有。”尽管如此,陈竺还是毅然回国,并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册上写下:献给我的祖国。

  陈竺归国后打过一场“硬仗”——抗击“非典”。2003年“非典”刚开始肆虐时,陈竺就预感到了这场流行病非同小可,迅速组织科研人员对“非典”病毒进行研究。当年5月,国家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成立时,陈竺已经对该病毒有所掌握,很快被任命为副组长,率领12名专家赴广州、香港等疫情重灾区实地考察,为抗击“非典”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非典”之后,陈竺致力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曾联名21位院士给国务院写报告,提议公共卫生研究及管理体制改革;他提倡“加强预防、保护环境”的卫生理念,认为“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他于2007年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位无党派人士部长,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

640 (3).jpg

  “春晖计划”资助的第一个团是留法学者支援甘肃团。图为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听取该团汇报并与全体团员合影(神州学人资料图)

  寸草报春晖:留法学人与西部大开发

  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求学海外的游子们,如何才能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为了实现海外学人们从“为国服务”到“回国服务”的心愿,国家教委和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做出了大量努力,“春晖计划”应运而生。“春晖计划”实施前期的主要资助对象是获得博士学位或在本专业领域取得突出学术成就的留学人员,以方便他们回国参加学术会议,组织短期研讨班,引进技术进行扶贫开发,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等。中国驻法国使馆教育处立即对全体在法学生学者介绍了“春晖计划”的相关政策,秉承“勤工俭学”“留学报国”传统的留法学人对此积极响应,很快组成了一支包含25名成员的“留法学者参加西部建设小组”,并于1997年赴甘肃,成为第一支海外留学人员参加西部建设的工作小组。

  张小平于1998年第一次申请参加“春晖计划”,筹划组建了贵州服务团。来自贵州的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然而考察过程却令他震惊:大量的实验室被闲置,科研设备十分老旧,农村处于贫困状态,究其原因,是贵州极度缺乏人才,与外部联系太少,要想改变现状,只有帮助贵州“造血”,即培养人才、引进技术。服务团帮助30多位贵州的访问学者前往法国交流学习,与贵州合作单位签订了58项协议,其中大部分得到了国家资助。

  除了甘肃和贵州,留法学人组成的服务团还访问了云南、陕西、青海、山西、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为“春晖计划”成功开展作出了贡献。据统计,“春晖计划”在最初10年资助了12000多人次留学人员短期归国服务,经过20年发展,“春晖计划”已经成为海外学子服务祖国的一大平台。

  留法学人助力新时代中国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快速增长,人员结构明显变化,形成了以公派留学为引领、自费留学为主体的新局面,学生所选专业也更加丰富多元,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注入了强大动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新时期留学人员工作方针,其中“发挥作用”尤为重要,而留学生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顺应国家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大环境,满足社会需求。如今全球自由贸易正在受到挑战,深化改革、加强中法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优化中国自身经济结构、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变得格外重要,这对新时期留法学人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前辈留法学人曾在本世纪初为中国全球化进程作出过突出贡献,新一代留法学子正从中汲取经验,为实现新时代“中国梦”的征程做好准备。

  汤姆森公司并购案:留法学人与中企国际化

  张卫东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美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其法国分公司和中国分公司工作了10年,虽然收入待遇都很不错,但他还是决定回国发展,希望能将在国外跨国公司里积累的经验应用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上。21世纪初,几家在国内发展大获成功的企业开启了国际化的尝试,TCL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家,张卫东来到了TCL,并全程参与了该公司对法国汤姆森电信公司多媒体业务的并购,负责了并购谈判、合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在法国的两次裁员等。虽然这次并购案的结果不尽完美,但却让中国的企业家们看到了跨文化交流对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性,为后来者树立了参考系。

640 (4).jpg

  全法学联成立30 周年庆祝大会(神州学人资料图)

  学者学生社团:留法学人的精神家园

  法国长久以来有着浓厚的结社文化,各种工会、组织、联盟层出不穷,得益于此,各种留学人员社团生活成了留法学人重要的精神归宿,目前已有包括全法学联和旅法工程师协会在内的两个总学联组织、12个专业协会、30个校友会,共计44个留学人员团体。这些社团起到了沟通联谊、组织协调的作用,学人们在这里欢聚一堂,相互交流,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学识。许多为中国的发展和中法科技文化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杰出留法学人曾在其中工作过。

  蓦然回首,共和国的伟业已走过70年征程,勤工俭学的火炬已传递过100个春秋,旧时代已然逝去,先驱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永存于留法学人心中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情怀,永远刻在骨子里的是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70年间为共和国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学人数不胜数,在此无法一一枚举。谨向所有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海外学人致敬!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作者李武智系巴黎第七大学应用外语专业学生、巴黎七大中国学联主席;作者姜公望系巴黎中国学联骨干  供稿 | 全法学联)

  本文原载于《神州学人》2019年9-10期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

  留学与“中国号”

封面.jpg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