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彭树智提出了著名的文明交往论:“文明的生命在于交往,交往的价值在于文明”。丝绸之路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所倡导的包容和多元化为丝路沿线文明交往与文化格局研究提出了新的构想。
西北大学于1956年正式设立考古专业,为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目前科班出身的从业人员中,50%出自西北大学。 2018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与北大并列第一,位列A+学科。
在进行国内考古研究的同时,西北大学认识到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经济的必经之路,与古代中国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地区的考古学研究,对于探究东西方文明交往互动模式,全面揭示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学术意义。
2009-2013年,西北大学考古队先后三次深入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考察遗存,这是中国考古学家首次组队进入中亚开展考古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首次确认了古代月氏和康居文化的主要分布范围、文物遗存特征,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公认;启动了百余年来英、法等国中亚考古成果编译和整理出版工作,努力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空白;与中亚多国共同倡议成立“丝绸之路考古联盟”,发表了“国际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西安共识”。
2018年中乌联合考古工作会议代表在拉巴特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合影
自2009年起,以教授王建新为首的西北大学考古团队与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家合作调查、发掘和研究西迁中亚的古代月氏人遗迹,寻找西迁中亚的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学文化,先后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撒扎干遗址和拜松市拉巴特遗址进行科学精准的考古发掘,目前双方考古学家已经初步确认了古代康居和月氏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特征及分布范围。2019年2月22日,“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展,此次考古成果展通过120余件文物展品和40余幅图片,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两国考古工作者在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和进展,获得学术界公认,在丝路沿线各国产生了重大学术影响,在国家“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发挥了文化先行、文化先导的作用。
西北大学考古队在中亚考古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该校近年来培养的中亚优秀留学生,尤其是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博士生苏河、硕士生比龙的参与和贡献,他们在中亚考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考古队里,两人在导师王建新的悉心指导下,充分利用自己既会汉语、俄语、乌兹别克语,又懂考古专业知识的优势,既当翻译又承担具体考古工作,常年奋战在中亚考古野外现场,高效、快速地进行着考古发掘与研究,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与考古队的师生们一起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2018年,苏河作为陕西省唯一代表在全国留学生博士论坛作考古学术报告,赢得了在场专家和师生的一致称赞。
西北大学是全国最早为中亚各国培养留学生的院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构想后,该校积极主动投入“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中,为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专业和学校重点学科精准招生,因材施教,重点培养。2000年以来,该校已培养中亚留学生1000余名,其中不少优秀留学生活跃在中亚经济文化交流、考古研究发现、石油地质勘探等诸多领域,成为新时代的“马可·波罗”,为陕西省中外交流和国际化发展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