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观众在讲述老一辈海归科学家报国故事的展板前认真观看。
本报记者 孙亚慧摄
展区尽头,有一面悬挂着100位科学家入党申请书的红墙。
本报记者 孙亚慧摄
留美科协会员签名册。
本报记者 孙亚慧摄
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牵头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1949年底,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牵头起草发表的这篇《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至今读起来仍令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上,260余张图片、190件套实物,生动讲述了18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定格了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这其中,就有不少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海归科学家。一件件展品,向人们诉说着老一辈海归的爱国情、报国志。
“祖国需要你们”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情况下,为快速开展国家建设,中共中央向海外留学生发出了回国参加建设的号召。在国家政策的感召、进步团体的推动和爱国情怀的驱使下,海外学子纷纷回国,掀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规模盛大的归国潮,这批海归为中国教育、国防、科技及外交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学家钱学森的这番话,让许多来观展的观众动容。
“祖国需要你们!”面对国家的呼唤,“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程开甲,气象学家叶笃正,“地学大师”涂光炽,微生物生化学家沈善炯,空气动力学家罗时钧,“中国核物理研究开拓者”赵忠尧……一批杰出科学家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各领域的开创和建设中。主题展上,首次展出的一张20世纪50年代归国留学生签字明信片,见证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记者在主题展上见到了一件邓稼先在青海221基地所穿的棉大衣,衣服上露出不少线头和棉絮。这件深蓝色的棉衣,仿佛将观众带回当年的茫茫戈壁,想象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的情景。
“我有一颗永远跟着党走的红心”
在展区尽头,一面悬挂着100位科学家入党申请书的红墙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细细阅读这一篇篇入党申请书,有的纸张颜色泛黄,有的还能看到字句间的修改痕迹。见字如面,每一篇都真挚恳切。
“我回国近3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钱学森这样写道。
“作为一个党培养了二十多年的知识分子,我有一颗永远跟着党走的红心,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中国材料科学的开拓者师昌绪这样写道。
“只有坚决地、有效地进行改革,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科研机构也是一样,只有奋勇直前、不怕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断出好成果、出好人才,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不断兴起技术革新,促使我国科学技术进入世界的前列。”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这样写道。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清除了旧中国的污泥浊水,工农业发展了,许多过去靠进口的东西,现在自己能够生产了,这一切使共产党在自己的心目中威信大增,并深深感到党说话是算数的,是真心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的。”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的郑哲敏这样写道。
……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红墙上的一字字、一句句背后,是科学家精神共同的思想内核,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展览中,从科技救国、科教兴国到科技强国,时代在变,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海归科学家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矢志不渝,接续奋斗。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表示,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进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目标,凭借自立自强的精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重任,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头创新前行。他们用科学家精神铸就新时代国家脊梁,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把汗水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
展览现场,记者遇到了两位专门来看这场主题展的“准留学生”。已收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录取通知、将在今秋赴英留学的李艾华告诉记者,她和同学听说国博有这场主题展后,就决定一起来看展。
“小时候就听过很多海归科学家克服重重阻力、回国参与祖国建设的故事,今天在现场感触更深。我们出国读书,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要传承好海归前辈的这种报国精神。”李艾华说。
据了解,本次展览由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展览展出1个月后将在全国巡展。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云上展”网络在线观展,了解更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杨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