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生物医药行业的留学人员“归国潮”

发布时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rmrbhwb2018121510p34_b.jpg

杨小平团队的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药物质量的分析研究。

rmrbhwb2018121510p35_b.jpg

  近年来,受益于国内出台的一系列引才政策,生物医药领域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许多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创业,给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了新气象。与此同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医药产业升级迎来重要机遇期,为海归创业营造了优良的政策环境。

  海归人才是“生力军”

  上海白衣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白衣早年留学日本并获得博士学位,蛋白质化学是她的主要研究方向。

  韩白衣是上世纪90年代“留学潮”的亲历者,从“留学潮”到“归国热”,她对近几年高水平留学人才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回流感受深刻。“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太快了。”韩白衣对本报记者说道,“我的团队得到了上海各级政府、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大力支持。初建公司时,获得了研究场地免租金的优惠政策;项目立项后,又得到了科委的资金资助;引进研发人才时,还享受到了人才优惠·政策,这一系列待遇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国家对归国人员的重视和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

  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年轻公司,专注于再生医学、生物材料、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研究开发。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一个利用普通食用猪小肠生产医学再生植入材料的技术平台,产品可以用于人体各种组织缺损的修复和再生。

  截至目前,该公司生产的、用于开颅手术后脑膜修复的硬膜生物补片已经在国内5家著名三甲医院展开临床试验,韩白衣期待这种生物补片可以早日满足临床需要,替代进口产品。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医药行业近年来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这其中,学有所成、回国创业的海归群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从新版GMP认证(GMP中文含义为“良好生产规范”,世卫组织将GMP定义为指导食物、药品、医疗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法规——编者注)到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中国药品监管部门在推进药品审评审批的制度改革方面不断发力,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为生物医药研发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

  政策扶持是“催化剂”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海归很可能会遇到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创业门槛。业内专家表示,政府可以考虑根据行业特点提供更多支持,比如增加知识产权价值转化的实操性,让更多科研工作者可以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科学家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研究,政府层面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生物医药领域专家、长期从事生物医药研究的李启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副总经理杨小平认为,全国多地的留创园、专业化的生物园区改善了研发创新环境,也搭建了平台。完善的配套政策能够让海归专注于技术研发,赋能科研创新。

  “以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为例,政府和企业分别拿出2亿元人民币来共同打造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配套有实验室、孵化器、人才公寓等。高端留学人员回国后可以直接进驻我们的平台,实现‘拎包入住’‘拎包研发’。”杨小平说。

  曾留学日本的杨小平感慨于如今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他相信,凭借多年的行业积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拐点已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在科研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投资环境也在向好发展。

  今年4月,白衣缘生物宣布完成了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作为备受关注的风口产业之一,国内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公司和天使基金近年来发展迅猛,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大健康”产业前景广阔,为海归带来了新的机遇。

  研发创新是“主战场”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的生物医药环境正发生改变,以往做仿制药的企业较多,而今可仿的药品正逐渐减少,生物医药行业的主战场将围绕研发和创新展开角逐,海归的技术优势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杨小平指出,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正处于“从仿到创”的转变。仿制药的技术含量低、周期短、资本投入少,但创新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研发周期长、风险更高。因此,对于海归创业者来说,从社会渠道得到融资的难度会加大。“资本变得更加‘理智’。”他说,“社会资本对于研发创新的投资更加谨慎,这是好事,但对创业者来说则意味着压力。”

  从地处江苏泰州的中国医药城,到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再到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在一个个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地,正涌现着越来越多的海归创业和就业实例,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在同一领域同一热点,创新的靶点就这么多,各家都在比拼,国内外都在做,攻占同一个山头。这就对研发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势单力薄很容易陷入被动。”杨小平如是说。

  如何为海归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有专家谈到,一方面,与生物医药相关的技术服务产业应引起足够重视,也可以支持、鼓励和引导海归从事一部分技术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在创业初期,生物医药的研发外包产业链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每个环节会有专门的公司来提供对应服务,而在服务链环节,国内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机会很可能就蕴含其中。“毋庸置疑,随着海归高端人才的不断引进和国内创新实力的升级,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一定会迎来新的增长高峰。”杨小平坚定地说。

原标题:生物医药行业的留学人员“归国潮”——海归发力 生物医药迎黄金时代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