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表明,扩大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符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过程中,人才是根本,教育是保障,应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整体目标,作为驻外教育干部,应从驻在国实际出发,充分了解驻在国教育优势特点,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努力提升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发挥现有教育优势,聚焦教育领域重点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不仅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也是所有教育外事人的奋斗目标。“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对于驻外教育干部而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社会功能,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巩固和发挥已有工作优势,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努力打造教育外事工作亮点。
截至2018年末,在韩中国留学生人数已突破7万大关,再创历史新高;韩国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超过11万,继续领先全球;韩国还拥有亚洲国家中最多的孔子学院(23家)和孔子课堂(5家),随着内涵进一步深化,定将为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两国理解继续作出突出贡献。驻韩使馆教育处不仅立足现有成绩和资源继续稳扎稳打,还始终秉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结合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难点,积极建言献策,服务外交大局,努力扮演好“教育使者”的角色。
其次,结合重点交流计划,提升教育合作质量水平。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应充分利用已有政府间合作计划及各高校间交流协议,建立多层次教育交流机制,推动中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我国现已建立九大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并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持续推进中外教育务实交流、切实开展高水平学术科研合作、着力推动高水平综合性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与输送仍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侧重点。
明确教育主体定位,是提升教育合作质量水平的保障。从教育外事工作角度来看,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教育实施和创新主体,应进一步明确在学术转化、教育培养、学术研究等教育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为绘制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增光添色。
最后,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教育多元合作方式。
当今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紧紧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
从全球来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教育外事工作应积极着眼未来,从教育发展规律出发,拓展教育多元化合作,充分调动各类教育资源,充分提高各方面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用实际行动为打造全球教育领域的“中国标准”提供支撑、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作者系中国驻韩使馆教育处二等秘书)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