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和“后疫情”新情况,贵州将坚定教育对外开放信心与决心,坚决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以“四个坚持”抓落实,推进新时代贵州教育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坚持打造品牌,持续办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积极推动在交流周平台上设立长效性中国—东盟高级别人文交流活动,协助办好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更好发挥交流周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人文交流主要平台和“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重要平台的深远影响。围绕“六大品牌项目”,不断丰富内涵、提升层次、拓展领域。深入实施好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深化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化项目;升级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平台,规划建设中国—东盟青少年美育研学基地和艺术交流展示中心等。深化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中国—东盟中心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实现与东盟国家间优质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不断夯实“1(中国)+10(东盟十国)+N(特邀伙伴国)”合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挑战,积极探索推动交流周项目“线上线下相结合”“全年举办不落幕”“多点实化促发展”,巩固交流周成果。
二是坚持提质增效,做实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实施好公派出国留学。用好各类公派项目,提高留学派出质量,服务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和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积极鼓励和支持我省高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围绕贯彻落实“职教20条”、实施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计划,鼓励贵州职业院校加强国际合作,探索“引进来”“走出去”办学。支持高校校际交流。用好“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等项目,围绕学术交流、科研协作、师生互访、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语言学习等活动深化中外交流合作。加强来黔留学管理与服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坚持服务发展,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建设非通用语种专业。今年我省高校获教育部备案新增缅甸语、泰语、老挝语、葡萄牙语、朝鲜语等5个本科专业。我们将力争5至10年,实现贵州高校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和课程基本覆盖东盟国家官方语言。
四是坚持互学互鉴,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支持高校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基地。支持高校以东盟、南亚、中东欧及波罗的海沿线国家为研究对象,把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与对象国研究、区域研究紧密结合。支持人文社科“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申报,鼓励研究人员加强与国际学术界密切交流,积极研发具有贵州特色、服务贵州发展的核心成果。(贵州省教育厅厅长 邹联克)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