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推进垃圾分类可以向过往学习什么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上海全面推进号称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制度。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社区和企业被广泛动员和参与,开启了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的城市文明进化行动。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是否可以从根本上治好“垃圾围城”的城市病,从而为全国其他城市的垃圾分类与治理提供经验,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

  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行动,让我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末的童年。在那个年代,父母习惯把家里不用的瓶瓶罐罐、纸箱、书纸、废铜、烂铁等积攒起来,交给游走于农村的流动商贩,换一些糖果或点心给孩子们吃;家里吃剩的饭菜用来喂猪、喂狗、喂鸡和喂猫;厕所的大小便被定期挑去浇灌菜园和田地。

  当时没有所谓“垃圾分类”的提法,但智慧的乡亲们一直在践行垃圾分类和废物再利用。垃圾成为重要的媒介,人消费后的“垃圾”成为动物、植物的主要“口粮”,通过垃圾维系着人类与动植物的生态关系。

  这给我们三点启示:一、在地性地实现垃圾回收和再利用,而不是经由当下流行的跨地域商品化和资本化逻辑,在他地完成回收和利用的过程;二、使居民获得一定经济激励,进而持之以恒地做好分类;三、垃圾增进了人地关系的改善。

  推进垃圾分类,应赋予居民一定程度的“获得感”。比如,鼓励居民积攒快递包装、易拉罐、报纸等可回收、可变卖的“营利性垃圾”,协调和联系专业回收站有关人士定期进行回收,鼓励专业机构回收旧数码产品、旧家用电器、旧电池,让居民真切地感受到“变废为宝”。

  此外,还可以联系动物保护组织及热心人士定期进小区收集生活餐余垃圾,经适当处理后,喂养遍布城市的流浪狗、流浪猫等。具体操作当然困难重重,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尤其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但是,由垃圾分类激发动物保护意识、培育志愿者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当代城市家庭的垃圾产生量,当然与我的童年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在消费社会尤其是网络消费时代下,“宅男宅女”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城市治理不可忽视的维度。同时,年轻消费者的购物频率显著提高,他们沉浸于得到新鲜与新奇产品的体验,也非常享受一小时内到货这种及时性的快感。东西越买越多,很多东西买后弃置不用,废弃包装也越来越多,“垃圾”自然越来越多。在低碳社会、集约型社会与消费社会、网购时代之间实现相对平衡,对抗网络消费时代下的“恋物”情结,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不少媒体竞相报道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垃圾分类走在世界前列,我最近恰好看了几部宫崎骏导演的动画电影,真切感受到日本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垃圾分类意识,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世界范围看,垃圾分类知识俨然已成为现代公民的素养,成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基本训练内容。我国亟待开展覆盖社会各阶层的垃圾知识的教育与培训,让垃圾分类和处理知识成为提升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姚华松)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