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3000名留学生 在宁波的多彩文化生活

学文化 种文化 用文化 传文化

发布时间:    来源:宁波日报 

1.jpg

  2021年元旦,宁大留学生和在甬国际友人在象山影视城开展迎新年活动(姜红升供图)

2.jpg

  姜红升在宁波大学红牡丹中国文化实践基地教留学生学习书法(崔小明 摄)

3.jpg

  宁大留学生魏嘉成在“梦行浙江”活动中扮演李白,展示朗诵才艺(宁波大学供图) 

4.jpg

  留学生们在象山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鱼拓(崔小明 摄)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的纸是用竹子做的,从竹到纸共有72道工序……”    

  “哇,这太了不起了,那古代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呢?如果有一道工序出错了怎么办?”……    

  不久前,宁波大学包玉书楼410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课正在进行,2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一边做笔记,一边饶有兴致地参与讨论。    

  近些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根据教育部要求,我国各大高校面向国际学生纷纷开设必修课——中国文化。早在2010年,宁波大学就开设了全英文的中国文化课程,是国内较早涉足全英文中国文化教学的高校之一。宁波大学学历留学生位居省属高校前三,在甬留学生约90%集中在宁波大学,高峰时在校留学生有3000多人,即使现在受疫情影响,在甬留学生也有1600多人。如何让他们触摸中国文化的精髓,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宁波大学进行了积极有效探索。        

  学文化 书本中触摸文化脉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用一个学期,把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介绍给留学生,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负责全校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工作的是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文化国际教学团队,这是一个深耕中国文化多年、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学团队,他们或者拥有教授职称,或者拥有博士学位,绝大多数人拥有一年以上海外高校的访学经历,能熟练地使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    

  负责人毛海莹教授曾在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法国鲁昂大学进行过3个月到1年访学。但中国文化到底怎么教,教些什么内容,国家并没有统一规定。中国文化国际教学团队摸着石头过河,在10多年前就尝试改革创新,他们摒弃了文化教学单一抽象的传统方式,精选了中国文化典型生动的教学内容,从交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入手,为留学生们了解中国打开一扇扇窗户。    

  “刚到宁波时,人家问我‘你吃了吗’,我一脸茫然。上了中国文化课,我知道了,这就相当于见面打招呼‘How are you’”。来自马达加斯加的李永有洁白的牙齿和灿烂的笑容,这位去年刚来宁波大学学习汉语言本科专业的留学生,言谈举止、表情神态已经很“中国化”了,如果不是因为肤色差异,根本看不出他是外国人。“刚来宁波时,人家说这个人很‘体面’,我理解成这个人爱‘吃面’的意思,现在我知道,‘体面’是讲一个人言行举止有素养;而‘吃得开’不是‘咬得动’的意思,而是说一个人很受欢迎。”来自尼日利亚、在宁波大学学法律的子函说。    

  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的屈啸宇老师在教学中深有感触:“交际文化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以帮助留学生消除社交障碍,迅速融入中国社会,是打开中国文化之门的‘敲门砖’。”同样来自马达加斯加的乔乐是个有点腼腆的大男孩,读中学时,在当地当老师的父亲告诉他,学汉语很有前途。乔乐便在马达加斯加的孔子学院学了一年汉语,通过百里挑一的考试后,不远万里来到宁波。“我喜欢中国功夫,最早了解中国也是从看李连杰、成龙的电影开始的。我还学过一段时间中国功夫,没想到在宁大学习中国文化时,书中还有专门的篇章介绍中国功夫。”乔乐高兴之余,还打了一套组合拳给大家看。虽然不是很流畅,但动作到位,有板有眼,一看就是练过把式的人。    

  宁大老师为留学生精选的教材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等,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趣味性、代表性,深受留学生欢迎。目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文化国际教学团队将这些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精心架构,编写成《中国文化概况》中英文版教材,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在内容与体例上具有创新性,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有望成为在我国学习的留学生及海外孔子学院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通用教材。        

  种文化 在课堂上入脑入心    

  “文化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如果仅有认知,没有体验和思考,只能是纸上谈兵。”多年从事中国文化教学的毛海莹教授说。    

  为此,宁波大学的老师设置了情境教学法。“有一次上中国民俗文化课时,老师让我戴着礼帽装扮新郎,一个女同学头上盖着红丝巾当新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牵了手,拜了堂,最后被送进了‘洞房’。这堂课真有趣,我们很快明白了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结婚的。”来自德国的丹尼尔说。“因为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让留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让学生们‘身临其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海莹教授说。学生们参与其中,觉得中国文化十分有趣,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接着会问很多问题,比如靠媒妁之言的婚姻“不喜欢了怎么办”,老师们就会趁机把婚俗文化的演变过程讲给他们听。来自马达加斯加的苏迪说:“上课很有趣,老师还会在课堂上请我们喝茶。”“讲中国茶文化时,老师除了讲授知识,还时常带着茶杯、茶壶、茶叶来到课堂,让留学生通过闻、摸、尝等方式体验茶文化,这样既入口入心,效果又好。”毛海莹教授说,“因为大多数留学生没有喝过中国茶,如果只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就如画饼充饥,很难体会茶文化的魅力。”    

  “给留学生起中国名字也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刘恒武教授说。来到异国他乡,很多留学生希望有自己的中国名字,这是融入中国社会的第一步。刘恒武教授对此十分用心,他帮留学生取的名字常常既有个性特点,又有文化内涵。刘恒武教授班上有一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反复琢磨后给他取的中国名字叫“安在兹”。“这个学生名字叫Aziz,的发音有‘an’音,而乌兹别克斯坦与我国颇有历史渊源,唐朝昭武九姓中‘安’姓就分布在中亚一带,所以这个名字把历史和现实联系了起来。这个名字的另一层意思是希望他在宁波安心学习生活。”    

  副教授杜娅林想着法子把课堂“搬”到社会上去,让留学生们边看边学边体验。位于镇海区的江南第一学堂是著名宁波帮人士叶澄衷捐建的,每年都会举办隆重的“开笔礼”,杜娅林带着留学生们全程参加。正衣冠言行、朱砂启智、敲钟明智、开笔习书……留学生们穿上古装,按照流程依次进行。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深深刻进留学生的脑海。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最直接切入点。老师们在课堂上通过介绍饺子、汤圆、年糕、粽子、月饼等日常食物,把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巧妙地介绍给留学生。老师们还利用周末时间到留学生宿舍,教他们做中国菜。有些留学生通过饮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已经喜欢上了中国菜。“我现在经常做中国菜,比较喜欢的是川菜中的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虽然味道不太正宗,但同学们还蛮喜欢吃的。”就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泰国留学生慈妙晶说。    

  逢年过节,也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好机会。春节期间,老师们会带着留在宁波过年的学生写春联、贴春联,还会给他们发压岁钱,并把“年”的来历、春节民俗文化介绍给留学生们。    

  从具体到抽象,从点到面,有趣的课堂成了探索中国文化的乐园,把中国文化“种”进了留学生心头。        

  用文化 在实践中享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爱上中国文化后,留学生们学习中国文化乐此不疲,他们走出课堂,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和各种社会活动,在文化的应用中享受中国文化带来的乐趣。    

  2020年12月29日,又是一个星期二的晚上,宁波大学留学生楼5号楼一楼灯火通明。寒潮挡不住学书法的热情,近10名留学生在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负责人姜红升的指导下学习书法。只见来自马达加斯加的诺飞手拿毛笔,饱蘸墨汁,在宣纸上写下了“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八个大字。诺飞学习中国书法才一个月,拿笔的姿势还不标准,但写出来的隶书已经有模有样了。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与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合办文化实践基地已有7年时间,姜红升每周二晚上来这里免费教留学生。内容从教画红牡丹,再到教书法,继而拓展到太极拳,姜红升身边总有一批留学生“粉丝”。文武兼备、动静结合、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深受留学生欢迎。姜红升说,跟他学习的留学生有的已坚持好几年。7年来,有四五千名留学生在这里接受中国文化熏陶。    

  除了校园社团,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还为留学生们进行文化实践开拓了第二课堂。他们与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在全市建立了20个文化实践基地和5个实践实习基地,既有舞龙、舞狮、龙舟竞渡、内家拳等民间表演类非遗项目,也有木雕、竹根雕、青瓷、剪纸、农民画、骨木镶嵌、泥金彩漆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体验项目。截至目前,已有2000多名留学生分批次走进实践基地,体验丰富多彩的宁波地方特色文化,这也是中国文化国际教学团队“教学+体验+应用”TEP教学模式着力打造的文化实践平台。对此,人文与传媒学院院长赵树功教授十分认同支持,他认为中国文化国际教学与传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20年6月13日是中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几十名宁大留学生来到象山非遗馆体验非遗项目。他们看秸秆画现场作画,目睹了剪纸大师谢才华鬼斧神工的技艺,跟着象山县非遗传承人卢圣贵体验鱼拓的创作过程。来自马达加斯加的赛雅回来写了一篇绘画感受,说非遗体验不仅让她更加喜欢中国文化,还让她掌握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真想留在那里好好学这门技艺。    

  2020年10月18日,在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老师的组织下,泰国、马达加斯加、立陶宛、日本、南非、尼日利亚等国30多名留学生赴北仑梅山全程参与了当地的一次民间婚礼,隆重热烈的场面让留学生耳目一新。曾经在课堂上当过“古代新郎”的丹尼尔说:“现代宁波人的婚恋比古代更加自由、浪漫,但婚礼的仪式感仍很强,显示了他们对婚姻一如既往地重视。”参加完婚礼后,留学生们来到梅山舞狮文化实践基地,向梅山舞狮传承人沈海迪学习舞狮。他们抬着狮头,按动作要领,舞得虎虎生威。    

  留学生们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尽情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在宁大就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立陶宛留学生魏嘉成朗诵富有节奏,感情充沛。伴舞的是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安吉、赛雅、萨婼等人,她们跳的中国民族舞曼妙轻盈,婀娜多姿。这是2020年12月11日第14届“梦行浙江”外国留学生中华才艺展演活动现场的一幕。留学生们重现了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风采,展示了浙东诗路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魏嘉成之前对宁波一无所知,在选择学校时发现宁波也是沿海城市,便选择了这里。来宁波后,能歌善舞、又喜欢中国文化的他,如鱼得水,现在是留学生中的“网红”。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时,他常常开口就带典故:“我姓魏,围魏救赵的‘魏’。”如果有人问他“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他能讲得头头是道,显示他并非浪得虚名。今年1月1日,孙爱博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象山影视城参加中外友人共绘牡丹迎新年活动,他的形象还出现在新闻联播的新闻中。        

  传文化 美美与共            

  数千名留学生在课堂上探秘中国文化,在使用中爱上中国文化,继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安吉在本国孔子学院学习时,就跟着老师学会了弹古筝,现在已经能比较流畅地弹奏《女儿情》。赛雅有个妹妹,才11岁,已经开始在本国学习汉语。赛雅给家里打电话时,妹妹常常和她用汉语交流。在参观了梅山舞狮基地后,她联想到家乡也有类似的舞狮活动,为此,她决定请家乡的同学帮忙收集资料,研究、比较两地舞狮文化的异同。乔乐今年就要毕业了,他正在写的毕业论文是《中国茶文化的解读与传播》。乔乐说,他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马达加斯加是其中一个站点。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说不定宁波的茶叶和瓷器在很早的时候就到过马达加斯加。而今天,新的海上丝绸之路上,马达加斯加又是重要的参与国。乔乐认为这个研究很有意义。毕业前夕,他除了在学校学习,还报了一个电子商务班。他说,毕业后,希望在马达加斯加建成一个像淘宝一样的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中国和马达加斯加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纽带。    

  碧海是个金发碧眼的拉脱维亚姑娘,大学时是姜红升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的铁杆“粉丝”。她不仅汉语说得流利,画的牡丹花也生动逼真。“我很早就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了,在宁波大学读书时,第一次接触牡丹国画,一下子就沉浸在里面了。每次画牡丹,都感觉特别放松,特别舒服。”碧海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毕业后,她嫁给了一个宁波小伙子,接着投身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协助姜红升教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画牡丹,专职做了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去年探亲回拉脱维亚后,受疫情影响不能回宁波,她便在拉脱维亚国家图书馆举办红牡丹书画班,把中国的水墨文化介绍给拉脱维亚人民。    

  毕业于宁波大学的伊朗籍女孩兰兰人长得漂亮,中文也说得很好,一度成为网络红人。她不仅会吹葫芦丝,还会弹古筝,汉字也写得端端正正。她在“知乎”上把汉语玩得炉火纯青,“小公举”“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甜豆腐脑和五仁月饼”“主要看气质”等中国人才懂的“梗”,她信手拈来。当“知乎”上别人夸她:“见过洋气的华人,第一次见华气的洋人”,她感到很满足。    

  历年来,从宁波大学毕业、学习过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有1.5万余人。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很多人在从事着中外文化传播、经济文化交流工作。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