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赋予了“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的历史使命。华侨试验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兼具“侨”和“文化”内涵的国家级发展平台,4年来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成效?记者近日走进华侨试验区探究一番。
和美新城崛起南海之滨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华侨试验区作为推动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以及新时期增创特区新优势、再创汕头新辉煌的四大平台之一,具有华侨华人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也将因侨而兴。”试验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但创业之路总是艰辛的。华侨试验区挂牌成立之时,其起步区和核心区东海岸新城还是一片荒滩,到处黄沙漫野、惊涛拍岸,堪称白纸一张。只有几十名工作人员的试验区管委会,工作千头万绪,一个人要当几个人用,加班加点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办公地点还是借来的。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这群“拓荒牛”开始了创业跋涉之旅。海边气候恶劣多变,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冒烈日、战严寒,每年夏秋季节都要与狂风暴雨搏击多回。经过近3年日以继夜的施工,去年10月1日,全长16公里、双向8车道、总投资44亿元的高等级滨海景观大道——东海岸大道建成通车,将东海岸新城三大片区串联起来。目前,东海岸新城已累计投入150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6亿多元的潮汕地区首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启动建设。下来,这里还将规划建设长7.2公里的滨江大道绿化带、滨海景观带以及占地总面积625亩的津湾公园、东海岸公园等3座公园。目睹汕头东海岸的巨变,许多“老汕头”由衷发出赞叹:“什么叫沧海变桑田,来这里看看就明白了。”
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
改革创新是试验区题中应有之义。华侨试验区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一切要靠自己摸索。4年来,试验区党工委、管委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自觉对标“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科学规划、从容建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近年来,我市以华侨试验区为载体,在营商环境、通关制度、社会管理、土地管理和投融资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取得新突破。经济体制方面,研究制订了一系列扶持鼓励试验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复制推广自贸区成功经验和做法,推进PPP模式探索创新、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创新推行企业“一址多照”、“一照二址”登记等改革措施。行政体制方面,市人大常委会赋予试验区管委会及其工作机构实施行政管理的法律主体地位,为其行使有关行政管理职权提供法律依据,市政府也首批授权下放60项市、区级行政管理事项到试验区管委会及其工作机构。
华侨试验区委托国家顶尖智库开展试验区发展规划编制和政策创新研究工作,形成了《中国(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规划(2015—2030年)》和《关于中国(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政策创新的若干建议》稿,报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实施。去年7月,《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改革创新规划(2017—2030)》通过专家评审。近期,试验区通过上门调研等方式认真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着手对原有政策进行优化,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支持引进高端产业。
着力构筑一流营商环境
仅用3个小时便完成华润基金的注册工作,潮商中心大厦项目从接手、申报到挂牌工作在12天内全部完成……华侨试验区的“特区+”速度效率,赢得了投资商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栽下梧桐树,方能引来金凤凰。创办伊始,华侨试验区便将提高行政效率、构筑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既定目标。试验区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开展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工作,优质高效承接和行使市政府下放的首批行政管理事项;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实施一站式并联办理。同时,优化产业发展扶持措施,将75%以上的产业扶持和奖励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倾斜,及时兑现扶持政策资金3批共1200多万元,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近日,按四星级酒店标准配套的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正式投入运营,省市共建人才驿站同时在这里启动,为华侨试验区创建省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提供硬件支撑。人才大厦总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米,着力打造集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公寓、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咖啡、餐厅、会议室、多功能厅等为一体的人才服务综合体,为前来试验区创业就业的高端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将在试验区东海岸新城规划建设占地面积近300亩的人才小区,以优惠的出让、销售条件提供给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集聚人才新高地。
华侨试验区还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紧紧围绕构筑具有现代竞争力产业体系的目标,引进了泰盛科创园、明园科创金融城、潮商中心大厦、雅士利、太安堂、联泰、超声、金东海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创、金融等产业项目。今年上半年,华侨试验区直管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06亿元,15个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64亿元;存量登记注册企业416家,总注册资本417.31亿元。 本报记者 王开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