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研究成果在《自然》发表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冯丽)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虎勤教授带领的生物信息人类学团队与厦门大学王传超教授及哈佛医学院戴维·赖希(David Reich)教授展开深度合作,联合全球43家单位、85名共同作者于2021年2月22日在《自然(Nature)》期刊在线发表文章《基因组学解析东亚人群形成历史》。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该校在古DNA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该研究成果发布了东亚地区距今8000到1000年前166个古人类基因组捕获测序数据,涵盖了中国陕西新石器时代五庄果墚遗址、中国台湾地区新石器到铁器时代汉本和公馆遗址、蒙古国50余个考古遗址、俄罗斯远东地区博伊斯曼(Boisman)、扬科夫斯基(Yankovsky)和黑水靺鞨等遗址、日本绳文人遗址等,研究人员还报道了中国和尼泊尔46个现代族群的383个样本的芯片分型数据以及108个考古碳十四测年数据。

  研究人员利用古DNA数据检验了东亚地区农业和语言共扩散理论,发现了汉藏同源: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在中国北方传播农耕、汉藏语言和相关技术,在遗传上成为了藏族和汉族的共同祖先人群之一;南岛与壮侗同源:3000-2000年前台湾地区的古人与大陆壮侗语人群有紧密的遗传关系,南岛语人群形成过程中还受到来自北方农业人群的基因混合影响,南岛和壮侗的祖先人群向南扩张,传播南岛语和壮侗语,并对南亚语人群有遗传贡献;自蒙古高原、贝加尔湖到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8000多年前的采集狩猎人群与其后的蒙古和通古斯语人群有着较强的遗传连续性,在遗传上并未明显受到来自农业人群的影响,反驳了语言学家马丁·罗贝兹(Martine Robbeets)提出的西辽河农业人群的扩张促成了原始泛欧亚语(Transeurasian)传播的假说。

  这是目前国内外开展的东亚地区最大规模的考古基因组学研究。此次所报道的东亚地区古代人类基因组样本量是以往国内研究机构所发表样本量总和的两倍,改变了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境内考古基因组学研究长期滞后的局面,对东亚人类发生发展和迁徙提供了有力的探索和研究。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静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