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从“国际化”到“化国际”

发布时间:    来源:神州学人 

本文作者(中)在与学生交流.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国际交流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将推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改革任务和建设内容。近20多年来,大学国际化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概念之一,经历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理论到实践、从追随西方到扎根本土并与国外广泛合作的过程。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中国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国际化”成为中国高校发展的“热词”,从“面向国内”到“面向世界”成为中国高校的一种普遍价值追求。虽然有不少理论研究者和包括高校领导者在内的高等教育从业者对大学国际化的内容、路径给予了很多前瞻性的展望,并进而指出了大学国际化过程中应避免的问题,但在实践层面,先是学生出国率、海归教师比例,后来是国际发表率、来华留学生数量等成为衡量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与发达国家高校“接轨”、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设定的标准为参照系在不自觉中成为大学国际化的路径。概言之,上外确定了“面向世界”的价值理性,但对“面向”的具体目标、指向内容和实践路径等还在不断探索中。

  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从“面向世界”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从学习借鉴到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双一流”建设首先要准确把握的时代背景。

  面向全球的原创知识供给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新时代大学国际化的第一个追问是我们如何向世界提供更多的知识产品?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责。面对百年未遇的世界大变局,时代呼唤认知范式的创新,人类需要更多原创性知识的供给。我们需要从中国看世界,也需要从世界看中国。

  2018年9月,上外开设了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以下简称“欧亚班”),欧亚班通过跨学科、跨院系、跨语种的课程设置,跨学校、跨国界、跨行业的师资配置,并通过开展海外实地田野调查等,努力培养能开展原创性国别区域研究的专业人才。2019年9月,欧亚班招收了第二届学生。通过开设学术俄语、乌兹别克语和哈萨克语等语言课程,开设宗教研究、文明研究、政治哲学、国际关系研究等跨领域、跨学科的理论课,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开展田野调查等,聘请包括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等高校、机构的学者到校做访问学者或开展讲座,聘请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乌兹别克斯坦前外长、哈萨克斯坦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等开课或作讲座。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让欧亚班的学生们在理性主义(intellectual)的引导下,做出有深度的(in-depth)研究,得出富有洞察力(insightful)的原创性结论;希望欧亚班的同学们可以有全球(globality)的视野,有本土(ground)的关怀,并在二者之间找准重心(gravity),找到平衡。共同的师资,共同的课程,中外同学共同研修,在教学互动中相长共进,知识不再仅仅是可检测的衡量,而是中外青年面对生活的共同经验,是人类共同命运的细节。

  2014年年底,上外开设了面向全球招生的“中国学全英语硕士项目”,并整合校内外资源,努力在传统国学和西方汉学间开展学科创新,研究对象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法律、文化、民族、宗教、教育等各领域问题,其目的是在全球文明交流背景下深入探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现状,向世界主动提供关于中国的认识供给,以具体的行动去消弥对中国认识的“知识赤字”。自2014年以来,上外已有四届“中国学全英语硕士项目”的国际学生毕业,学生来源包括突尼斯、美国、摩洛哥、伊朗、西班牙、泰国、捷克、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阿塞拜疆、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孟加拉国、坦桑尼亚、日本、波兰、白俄罗斯、英国、法国、巴林、埃及、约旦等五大洲28个国家;上外还招收了三届中国学博士生、两届中国学硕士生。

  互联网为中国高校面向全球提供知识供给以极大便利。2015年,上外“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国际慕课平台FutureLearn上线,上外也是亚洲国家在该平台上开课的第一所高校。作为首门培养学习者跨文化素养的国际慕课,“跨文化交际”课程每年开放两轮选课,至今已吸引了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5.1万多名学生注册学习。上外选择“跨文化交际”作为第一门上线的课程,希望通过一种非西方文化视角,聚焦国际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鼓励多样的交流方式,帮助学习者觉察自己的交流行为偏好与文化价值观。在已经完成的8轮课程中,近3万名学习者通过课程视频、文章、练习和讨论活动与同伴进行在线互动,在评论区各抒己见,从文化冲突的经历、对不同生活形态的理解、对文化的重新认识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反思,共计发布了10万余条评论。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在合作交流中提升了自身的跨文化理解与交际能力。2019年10月,“跨文化交际”课程开放第9轮选课,此轮课程首次与校内研究生公选课结合,进一步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力争打造线上线下“金课”。2014年年底,上外还上线了20多个语种的外文门户网站,由师生共同运营,向世界讲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改革开放、中外人文交流的故事。网站上线以来,多次被包括德国、法国、日本、瑞典、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政府部门、高校、新闻媒体等转载。

  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目标。2018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上,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交相辉映。今天,我们要更多向对方汲取智慧和营养。我倡议成立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运作良好,已成为双方交流改革开放、治国理政经验的思想平台。今后,中心要做大做强,为双方提供更多智力支持。”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倡议的,由外交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由上外承办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成立。近两年半来,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共培训了来自22个阿拉伯国家及阿盟的238名高级官员及政党领导,培训课程包括中国国情、中国改革开放与治国理政经验分享、中国民族宗教政策解读、中国对阿政策解读、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模式解读、扬州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建设经验等讲座课程,组织参观上海、扬州、义乌、苏州、杭州等地区,学员通过实践考察了解中国发展现状。我在与他们授课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绝不仅仅是好奇,他们非常急切地想要理解并学习运用中国的经验和智慧,而要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方案,我们往往不能以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或表达方式去和他们交流,必须换位思考,了解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文化、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这绝不仅仅是话语表达方式的简单转变,更多的是思维认识层面乃至世界观层面的交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作为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红色基因和胸怀天下是学校的本色和特色。从上世纪的“面向世界”到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空的变换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国际化”到“化国际”,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双一流”建设要抓住时代机遇,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文|姜锋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静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