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至30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南开大学中国大学国际会议在津召开。来自世界著名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的100余名领导者汇聚一堂,纵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前路与未来。在分论坛上,来自中国、新加坡、荷兰、澳大利亚的大学校长围绕“中国大学在国际舞台上的下一步举措”展开对话。
泰晤士高等教育亚太编辑John Ross主持分论坛。他提到,随着教育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大学都在积极走向世界,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中国大学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将以何种方式拥抱世界,备受关注。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十分关注高等教育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变化。“虽然前路未知,但我们仍需坚持国际化和全球化,应该思考如何培养未来人才,并做好充足的准备。”陈永财认为,高等教育应更加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能够终生学习的未来人才,使其能够持续应对不断变化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前校长饶子和认为“双一流”建设,可以看作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丝路”,它将引领中国大学走向世界,构筑世界高等教育机构间的新型关系。一百年前,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具有国际化的办学视野,也致力于将南开建成一座国际化的大学。一百年来,尽管道路坎坷,但南开初心不改、矢志不移,未来也将一往无前地拥抱世界,建设一流大学。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校长Michael Spence认为,大学的国际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教授、校长参与国际活动推广自己的学校,同时也可以加入大学俱乐部,开展校际会议、师生交流、联合研究、共享教育资源。第二阶段则需要中国大学做好打破文化、政治壁垒的准备,与国际其他大学进行深度对话,建立校际合作伙伴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为跨文明交流做出贡献。他说,中国大学致力于通过教育实现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筑。如何实现大学的国际化发展?钱旭红认为,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广泛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积极引领教育革命,促进中国教育的国际化,例如英文教材编写等;第三,分享中国经验,培养文化交流使者,肩负起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使命。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教授Marijk van der Wende指出,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仍面临着不少发展挑战。她认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最有力的高等教育体系,无一例外是开放的,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不断深化开放。国际合作是最佳的方式,可以帮助中国实现快速发展。“事实证明,任何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最后都不可能成功,强有力的合作会改变当今的世界格局。”她说。
在互动环节,有人提问,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有何具体举措或建议。陈永财介绍了新加坡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加大对已经工作的人的教育投入,同时,大学尝试打造针对本科生的长达二十年有效期的再学习,例如持续提供免费课程等。
面对“如何培养能够贡献世界的人才”的提问,Michael Spence表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例如减少学科的限制,给予学生更多专业选择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的视野和思维,其中掌握多种语言似乎不可或缺。
据了解,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南开大学今年将迎来建校100周年。100年来,南开大学积极拥抱高等教育国际化,建立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全球320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南开大学制定了“全球南开”战略,立足中国、拥抱世界、兼容并包,从全球化人才、全球化师资、全球化科研、全球化校园、全球化声誉五大层面推动南开大学阔步走向世界。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