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为职业教育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走出去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补充,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鲁班工坊”“澜湄职业教育基地”等多样化办学品牌为职业教育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但职业教育走出去仍然受限。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教授谢德体建议,弥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短板,就要加快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路径,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快国际合作,积极开发国际通用的课程体系,探索境外办学、线上教学。探寻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路径,做好适应与创新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适应: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职业教育走出去,要求我们适应国际需要,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务实展开国际交流合作。谢德体提到,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快“升级换代”,由普通技能人才培养向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转变,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就办学要素而言,师资和课程体系是重点需要关注的方面。
在师资队伍方面,应当从“培养”与“引进”两方面入手,着重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开阔本土教师的视野,给予教师更多国际学术交流经验和企业实践经历,提高本土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其次要引入具备国际视野的教师,如留学回国人员、优秀外籍人才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扩充教师队伍。全国政协委员孟丽红建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学校大型联合体,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结合湾区优势,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
在课程体系方面,要做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功能、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这一方面需要明确定位,结合不同国家的相关课程建设标准及要求,做好差异化教学,例如泰国、老挝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开设了部分职业教育课程,那么相对应的课程体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接受程度等因素。另一方面要参考各类行业标准,与国际教学对接,打造通用型课程,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表示,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可以创新校企融合方式,引导企业投入资金、师资、技术标准,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把办学延伸至产业园区。
创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适应国际现行标准并不意味被动接受,职业教育走出去更要在适应过程中实现创新,树立中国职教品牌。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金永伟表示,打造职教品牌,应注重“鲁班工坊”建设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创新总结,体现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中国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新模式。应注重国内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的职教办学模式的本土化探索,结合海外国家教育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度融合,为当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为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服务。
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过程中已总结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模式,例如伴随工程项目走出去、借助合作联盟走出去、按照国家协议走出去、依据教育标准走出去、立足国内教育走出去,涌现出“上汽通用五菱教育培训基地”“红狮教育‘一带一路’国际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等优秀案例。对于职业教育走出去,全国人大代表、宇华教育集团董事长李光宇建议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打造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共同体。加大力度支持、鼓励中国高校和东盟职业教育院校在中国合作办学;鼓励国内应用技术型本科、职业本科、高职院校向东盟国家输出中国职业教育经验与模式,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教育部《关于2022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介绍》中,明确将聚焦“提高质量、提升形象”这两大任务,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相信在脚踏实地的基层创新和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双重合力之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未来可期。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也需要走出国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职业教育要在适应国际形式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结合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其成为有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系神州学人记者)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杨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