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两会观察】不想做“海废”,就业季海归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    来源:神州学人 

  “金三银四”的春招拉开了序幕。由于海内外院校毕业时间不同,海归存在就业“时间差”,春招成为众多海归参与校招找工作的第一次尝试。在这个就业季中,一个突兀的词——“海废”受到多方关注。“海废”源于豆瓣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该小组的3万多名成员因在回国就业过程中受挫而抱团取暖,互相倾吐“事业之废”“生活之废”。“海废”热度的居高不下反映了当前海归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选择归国就业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预计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千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海归就业年年难,可能今年特别难。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竞争压力,不想成为“海废”,海归们应当如何应对?


  主动回应国家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冯丹近日在接受神州学人采访时举了一个例子。学院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年轻团队在去年EDA(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的国际比赛中,获得了芯片布局的算法第一名,而该团队此前的主攻方向是算法研究,并没有芯片研究背景。这一尝试,是该团队为回应国家需求,主动跳进芯片研究主战场。对此,冯丹认为,该团队主动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勇气尤为可贵,是青年人才敢于担当的体现。此后,团队中的年轻人还未毕业就成了“香饽饽”,被各大芯片厂商争抢。

  目前,国家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高端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国家重点建设领域都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其中蕴含了大量就业机会。海归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以学科交叉融合等方式主动贴近这些行业或其上下游领域,主动回应国家需求,让自己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有价值。


  主动融入区域发展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仅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创新氛围浓、机会多,各地也在深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区域创新离不开人才,对于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行业及人才,地方政府在各项配套政策方面可谓是出手阔绰,诚意满满。近日,长沙市政府印发《长沙支持“智能制造”海归小镇建设若干政策》,捧出了“硬核干货”的“政策包”:对新入驻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海归人才和项目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并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相应支持。在今年长沙市两会上,致公党长沙市委会也建议,将“归国第一站”定为长沙海归小镇,打造品牌形象。

  其实,对于近年来海归人才的加速回流,很多地方都已开始谋抢先机,打造品牌工程,建设吸引和聚集相关产业人才的平台。海归们可以主动了解相关发展动态和领域需求,在区域发展中找准位置,主动融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主动连接对外开放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中国将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带来新动能。不仅如此,许多代表委员提出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加强对外开放。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政府参事陈晶莹建议以上海为试点推进中国数字贸易对外开放。全国政协委员莫天全建议,广西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进一步深化与东盟乃至RCEP成员国之间的全面合作,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可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各方面、各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和深入。具有国际视野是海归群体的一大优势,海归可以进一步发挥优势特长,把握时机,主动连接对外开放,将自身专业与海归特色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在求职中赢得主动。


  就业季里,海归可以用“海废”自嘲纾解焦虑,但更应脚踏实地,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把握国家发展的方向和脉搏,在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做真正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作者系神州学人记者)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文颖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