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第一次“网上亲密接触” | 从《神州学人》看历史

发布时间:    来源:神州学人 

  【编者按】

  35年前,《神州学人》正式创刊。从此,留学人员和留学战线的队伍中,多了一个观察者、一位记录人、一名同行的小伙伴。35年来,我们一同经历了留学事业的飞速发展,一同经历了包括广大留学人员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奋勇前进的光辉岁月。35年间,《神州学人》从自己的视角,记录了中国和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相册,看看在一个个新年的伊始,《神州学人》都关注了哪些大情小事。

  文章导读

  20年前的神州学人编辑部,还在为一场史无前例的媒体与海外留学人员间的“网上座谈会”成功举行而欢欣鼓舞,击掌相庆,尽管那场网上座谈只是一次时断时续的语音连线,配上实时“直播”的会场照片。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视频会议早已褪去了往日高大上的光环,特别是疫情带来的出行不便,更让线上会议打破地域阻隔,成为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仅去年一年,神州学人就与在外留学人员组织了三场在线视频座谈会。回看过往,叹服于前人当年敢为人先的同时,也希望如今的我们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不断“格式化原有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的精神,在开拓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进。 

第一次“网上亲密接触”

摘编自《神州学人》2002年第2期 文 | 曹喆

  2001年12月24日,北京时间上午10时40分左右,神州学人编辑部内,随着投影屏幕上最后一个画面的消失,一段清脆悦耳的“铃儿响叮当”乐曲在室内回荡,所有的人都长舒了一口气,紧张的神经随即松弛下来,人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微笑。

  背景

  时间已转到了21世纪,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

  2001年8月中旬,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的公布,标志着中国政府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表示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该《意见》指出,无论回国与否,留学人员的作用同样将受到国家的重视、鼓励和表彰。这说明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环境将更趋宽松。

  9月19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举行的“中国经济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深情呼唤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发展。他说,我们今后改革开放的重点不是吸引资金,而是吸引人才和技术,中国将“广纳天下贤才”。

  神州大地上,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基层,都在寻找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创业和为国服务的最佳途径。

  特写

  上午9时许,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开始在本刊编辑部内进行,会议主持人、本刊总编辑张双鼓面带微笑,依次介绍着会议来宾,与以往不同的是,他的头上多了一副平时少见的耳麦。会议桌上也鲜有茶水和纸笔,取而代之的是几台崭新的在线电脑。一块两米见方的投影幕布竖立在长桌一侧的上方,图文并茂地向与会者传递着现场信息。

  教育部国际司司长李东翔以及教育部国际司、财务司等部门的有关人员都围坐在长桌旁,和他们聊得热火朝天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几位留学人员,他们此时正端坐在夜幕降临的我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教育组内,领事参赞马燕生也正扮演着“主持人”的角色。“时空”在两端“连线”。

  早在几个月前,为使办公更加现代化、网络化,本刊编辑部内安装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诸如课件演示、在线会话和白板沟通等一对一和一对多交流的软件。一个构想随即在编辑们头脑中酝酿。如果国外的中国留学人员也能够普遍使用该软件,我们就可以和他们在网上展开对话,虽远隔万里,却能实现近在咫尺的交流。于是,从策划到落实,再与驻休斯敦总领馆教育组经过多次协商,前后一个月的时间,在年底召开“网上座谈会”的计划便瓜熟蒂落了。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座谈会顺利进行的关键就是网络保障通畅和软件运行自如。正式座谈之前,编辑部、技术保障和驻休斯敦总领馆教育组三方做了无数次测试,对整个程序进行了多次演练,以臻完美。

  9时20分,随着李东翔司长向海外学子表达新年的祝福和期望,座谈会进入了高潮。耳麦不断地在人们手中传递,来自国内的祝福声与海外学子的心声通过网络交织于太平洋的上空,发言人的影像也清晰地出现在电脑屏幕上。

  然而,要“玩儿”一次高科技的确不易。即便准备充分,还是出现了意外情况。

  9时35分左右,网络第一次中断,“休斯敦”的名字从屏幕上消失了,扬声器里一片沉寂。“那边的网络可能出问题了,我们耐心等等吧。”技术人员平静地回答着大家疑惑的目光。记者们也都停下手中的笔,关闭了录音录像设备。几分钟后,网络正常,声音恢复,座谈继续进行。

  又过了十几分钟,编辑部的网络也断了。早有心理准备的技术人员立刻忙碌起来,在会场中往来穿梭,点击鼠标和敲打键盘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个时候,他们成了会场里“风头”最劲的人。

  之后,这种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生,需要重新登陆才能继续正常交流,最长的一次等待达15分钟之久。然而气氛并未因此显得尴尬,大家似乎也习惯了网络和我们做的这场“游戏”,心平气和地等待技术人员的“妙手回春”。

  就在这时断时续的状态中,我们完成了和海外学子的第一次“网上亲密接触”。

  期待

  虽然一波三折,我们仍视这次网络座谈会为成功。毕竟这是我们首次尝试以这样的方式和万里之外的海外学子们传情达意。在一个网络构筑的空间内,我们达到了和学子们传声交流的目的,亲耳听到了从因特网上传来的亲切声音,亲身体验了因特网带给我们的新奇感受,节省的是时间、费用和精力。

  自从一年前《神州学人》杂志和电子版改版以来,编辑部全体同仁一直倾全力保障两刊正常运转并尽力贴近留学人员。效果如何?读者是否满意?我们为此惴惴不安。以往的座谈不是我们跋山涉水地去探访海外留学人员,就是留学人员做客编辑部,交流被局限于“面对面”的范围,所有的心得也不足以引导我们做更多开创性的工作,我们感觉留给自己施展的空间太小了。身处网络时代,身为WTO成员之一,中国和整个世界一样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变化着。如果我们不在思想、观念和实践中推陈出新,我们很快将会沦为落伍者。我们如此,留学人员亦如此。

  利用因特网,人们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1995年便拥有国内第一份网上中文电子杂志的神州学人编辑部如今又在国内媒体中开创了与海外留学人员进行“网上座谈会”之先河。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网络技术手段不断地更新换代,我们尽管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但更多的步伐肯定会随之接踵而至。我们这个先例也不会新鲜太久。

  我们借座谈将网络系统这种现代方式推到台前,目的是希望能推动更先进的网络传输手段普遍运用在相关部门的留学工作中,大大促进国内与海外留学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国内的留学工作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创业和为国服务。

  现在,大家都在自觉地用现代规则格式化着我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用新的规则思考问题和生活,为的是不要陶醉于过去的荣誉中,而要放眼未来,扬鞭奋进。但愿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将这次“网上亲密接触”重新格式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文颖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