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驰 视频制作 蔡艺芃 尹雪诺 胡思远
本期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贻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潘复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本期“两会连线”邀请到三位院士代表委员,讨论如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攻坚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需面向长远、及早布局、协同攻关
记者:当前,我们仍面临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您认为如何才能在前沿科技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潘建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错过了前几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契机,基础研究积淀不足。上游基础研究有短板,对于若干技术突破,即使指标上已满足应用需求,但工程化方面受限于整体工业水平,往往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部分企业长期抱有“能买就买”的心态,片面追求尽快获利,自主研发的动力和能力不足。整个创新体系的上中下游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关键领域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出现了“卡脖子”的局面。
实现“换道超车”,需面向长远、及早布局、协同攻关。以我国量子信息科技发展为例,在看不到实用价值的起步阶段,我国就前瞻性规划了广域量子通信和可扩展量子计算等长远目标,并有针对性地逐步汇聚人才、积累技术,如中科院组织院内相关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从而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卫星量子通信,推动形成了我国目前在世界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先优势。
潘复生:“卡脖子”问题和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体制机制等都密切相关。要解决“卡脖子”问题,首先,需从近期、中期、长期的时间维度和大、中、小的空间维度弄清楚究竟哪些技术问题算“卡脖子”问题。其次,要在解决思路上鼓励“换道超车”,推动更多颠覆性新技术的发展。针对特别重要的瓶颈问题,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整合国内多个单位和团队优势集体攻关。以我目前从事的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为例,实现该方向突破是实现我国能源转型、节能减排的刚性需求。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大相关科技战略力量的建设,一定能实现该领域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形成我国的技术优势。
基础研究强,国家科技能力才会强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有何重要性?
王贻芳:这些年,我国反复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基础研究是一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础,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抓好基础研究,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也能帮助其他技术学科“知其所以然”。对于国家而言,基础研究强了,科技能力才会强。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6%,应进一步提高支持力度,同时完善我国科技金融体系,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号召企业根据产业链需求和发展方向,将重大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推进成果转化。
潘建伟:要想在高科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根源上需要重视基础研究。如今,从基础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链条和周期越来越短,基础研究不再是远离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高深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创新源头。例如,我所从事的量子信息科技领域,源于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研究而发展起来的量子调控技术。经过30年发展,量子信息这一新兴学科已可以在确保信息安全传输、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技术瓶颈,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推动形成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目前,我国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了一批国家实验室。您认为国家实验室在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上,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潘复生: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科技创新成果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在建设发展中,要突出重点,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技术发明和应用提供更多的原创性成果,同时还需保证稳定的高投入体制,并形成更加开放合作的机制。
潘建伟:在科研攻关组织上,国家实验室可以通过“核心+网络”模式,高效汇聚各方面创新要素和优势资源,实现大体量、优势互补的协同攻关。国家实验室负责总体发展战略、统筹安排研究任务和人才培养等,各协同机构充分利用已有优势,按国家实验室的总体规划和安排,合作开展研究。在运行机制上,国家实验室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调动相关单位、团队和个人积极性,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器件研发、工程技术实施、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布局,推动形成我国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记者: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您认为应当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养出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
王贻芳: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让人才在世界一流的创新环境中成长起来,培养出一代代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人才。这既需要良好的研究氛围、优质的科研题目,也离不开国家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当前,科研的主力军是科研单位,国家应适当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让其“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在本研究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此外,还需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报国、鼓励科研的良好氛围,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科研工作。
潘建伟:关键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创新型科技人才取得重大成果往往在黄金年龄时期,大体集中在30岁至50岁之间。应根据科研需要,适当给予正处于黄金年龄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对科技资源分配的更多话语权和更大主导权,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能心无旁骛地潜心学术。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方式灵活,对高端人才具有较大吸引力,可以和国家科研经费互为补充,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同时,还需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刘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