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华侨大学陈嘉庚奖学金生热议习近平主席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的回信

发布时间:    来源:神州学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8月10日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对他们积极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表示赞赏,鼓励他们加强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主席的谆谆话语和殷切期望,在华侨大学陈嘉庚奖学金生中引起热烈反响,无论是正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是身在世界各地的校友,都通过互联网认真品读习近平主席的回信,并在线畅谈自己的心得感悟。

微信图片_20210817100458.jpg

  “习近平主席温暖亲切的话语让我深受感动。”读了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来自马来西亚的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留学生李家乐十分感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李家乐暂时未能回到中国继续学业,但他表示,非常感激中国政府、学校在疫情期间给予的各项支持。他表示,身为在海外生活的华裔子弟,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交流乃应尽之责,身为在中国学习的国际青年,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应担之任。“我会向‘国际青年领袖’项目的外籍青年代表们学习,珍惜学校提供的各项实践机会,和同学、朋友们一起深入中国各地学习实践,争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来自缅甸的留学生刘汝玉就读于统计学院,今年大二的她曾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听见匠心·寻访非遗传人”研习营。读了习近平主席的回信,她不禁回忆起参与研习活动的那些难忘时刻。她也在线与同学们分享了这段美好的记忆:“借由那次机会,我去到福建三明,观看、学习茶油的提炼过程,体验手工制作梅仙肉光饼及粿饺,认识了当地村民早期使用的耕作器具,参观了极具特色的建筑物构造和装饰,还深入了解了曾在课堂上学习过的朱子文化。在朱子文化园,我穿上汉服,体验中国古代传统的成人冠笄礼仪式,并恭颂《朱子家训》,亲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精神内涵。”

  听了刘汝玉的分享,今年大一的缅甸籍留学生喃捞罕很受启发。她表示自己对习近平主席在回信里提到的“要幸福就要奋斗”印象深刻。“由于疫情,我还未能真正来到中国实地学习,不过入学以来,通过学校开展的线上授课以及学长学姐的交流分享,我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文化,感受到日新月异的中国速度,也能体会到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幸福感都在不断提升。这一切都激励我有一天要真正走进中国,更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喃捞罕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终将战胜疫情,她也能实现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的愿望,可以与中国同学面对面交流。

  作为刚毕业的校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级马来西亚籍留学生蓝海风表示,习近平主席对中外青年交流的关心和重视让她十分感动,她说:“感激在华留学期间中国政府和学校所给予的支持,我非常愿意做中外交流的桥梁,将我在学校学习到的中国国情知识、个人专业知识等内容,与马来西亚的青年们交流。”

  多年来,华侨大学始终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和“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在教育管理、校园生活、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推动来华留学生更好地感知和融入中国。学校开展“承志”中华文化大观园、东南亚国家文化展、中国文化之旅、名家故里行、“逐梦海丝”海外中华文化传播实践等活动,推进中外学生交流互鉴、增进友谊、共同成长。

  陈嘉庚奖学金于2017年由厦门市陈嘉庚教育基金会设立,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集美校友总会回信精神,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资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集美校友后裔来厦门学习深造。(供稿/华侨大学学生处外国留学生发展中心)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