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乔雪峰)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目的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
1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19年底已有920万贫困搬迁群众实现脱贫,今年剩余的40万贫困搬迁群众各地已完成相关退出工作,目前正在接受脱贫攻坚成效考核。
赵辰昕指出,总的来看,“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券在握。可以说,这是继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发生的又一次伟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堪称人类迁徙史和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其中城镇安置区5000多个,农村安置点约3万个。
“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80.6平方米。
“十三五”期间,我国配套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其中城镇安置500多万人,农村安置约460万人。
“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后就业能力明显提升,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目标,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赵辰昕指出,据统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
今年下半年,发改委为全面评价各地“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组织开展全面评估核查,核查组共随机入户走访搬迁群众2333户9445人,结果表明,搬迁群众住房质量安全验收率达100%,子女就学条件改善率达99%、就医条件改善率达99.87%,“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率达100%,搬迁群众满意度达100%。
赵辰昕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历史性成就:
一是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近1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重要贡献。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近1000万贫困群众从以前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危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解决了他们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完成了“十三五”全国近1/5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任务。搬迁群众完全脱离了生存环境恶劣的特定“贫困空间”,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些事实充分证明,易地搬迁让老年人更加幸福,让年轻人更有希望,让小朋友更加阳光。
二是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促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易地扶贫搬迁直接投资6000多亿元,加上撬动的地方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等资金,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有力拉动了贫困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中西部省份500多万人在城镇集中安置,城镇安置率达52%,西南地区部分省份城镇安置率超过90%,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城镇化率,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开辟了新空间。
三是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的巨大优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栋栋新房、一个个新社区拔地而起,使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沟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了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短期内实现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一揽子解决了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问题,完成了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历史性跨越。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千万贫困群众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而且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建、城乡格局的重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集中力量帮助搬迁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为其他国家类似地区的减贫和移民事业提供了重要借鉴。
“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的规模前所未有
扶贫搬迁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根本性措施。早在1983年,针对“三西”地区(即甘肃的定西、河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这一带严重缺水,贫困状况非常的严重。当地探索“吊庄移民”,就是开启了扶贫搬迁的先河。之后,扶贫搬迁成为中国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措施。
2001年,国家发改委安排了专项资金,从国家层面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那么,与此前开展的扶贫搬迁相比,“十三五”以来易地扶贫搬迁难在哪儿?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在发布会上表示,新时期的易地扶贫搬迁被称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是因为这是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首先是搬迁的规模前所未有。这次易地扶贫搬迁总人口是1000万人,要在五年内完成,规模之大、时间之紧前所未有。“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2015年的680万人口规模,超过了三峡移民的近8倍。“相当于搬迁了一个中等人口规模的国家。这在中国的扶贫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
第二是搬迁对象都是贫中之贫。中西部地区有意愿,又有能力的搬迁的人口应该说已经基本搬的差不多了,剩余的1000万人,很多都是贫困程度深、原先也一直想搬,但是没有能力搬出来。
第三是适宜搬迁安置的空间严重不足。“十三五”时期,搬迁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山区、高寒山区、生态条件非常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这些地区人多地少,所以安置地也不好找,安置资源紧张。有的地方是有土无水,有的地方是有水无土。这些问题在西北、西南,特别是三区三州尤为突出。
第四是搬迁工作点多面广,工作链条长,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数万个安置点,关系到近千万搬迁群众的切身利益,包括搬迁对象的识别、安置点的确定、建设、搬迁入住,后期产业的发展、社区管理、拆旧复垦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可以说这次搬迁也是一次不小的社会的重组。
“十四五”时期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近年来,发改委等部门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对此,赵辰昕表示,2019年以来,随着各地易地扶贫搬迁的建设任务陆续完成,工作重心已经开始逐步转移到了后续扶持。
2019年6月,发改委联合10个部门研究制定并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
2020年2月,发改委联合12个部门进一步出台了《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聚焦六个方面、25项具体举措。包括: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加强安置社区的管理,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加大工作投入力度,加强统筹指导和监督检查等等。
此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也在不断推动完善相关的举措,加大支持力度,陆续出台了实施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等一些专项的政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支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赵辰昕指出,部分大型特大型安置区承担了很多同步搬迁户,按照原有的筹资标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仍然还是存在一些短板。为了弥补不足,2019年11月,发改委专门安排了中央预算内投资35.29亿元,支持贵州、云南、广西等省份大型安置区来补齐配套的教育、医疗设施的短板。
今年以来,财政部安排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规模264亿元,支持大型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在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中,专门安排了48亿元,用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帮扶和产业培育。还在安排支持脱贫攻坚补短板、综合财力补助资金的时候,专门投入79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带动就业等相关工作。
发改委还指导地方对30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区重点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和培育壮大后续产业,对800人到3000人的中型安置区,重点加强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建设,对800人以下的小微型安置点,重点培育特色的农牧产业。
最后,赵辰昕表示,“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将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按照中央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分区分类精准施策,聚焦“三区三州”等欠发达地区、大型安置区和少数民族搬迁群众,还有“老幼病残弱”等一些特殊群体,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继续加大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提升完善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会融入,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