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高端访谈】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能力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柯进 

杜玉波.jpg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我国即将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确保完成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长期深耕高等教育领域,并在教育部任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时一直分管高等教育。在审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杜玉波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站在新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将如何进一步提升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强国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围绕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

  记者: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不论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还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服务脱贫攻坚,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重要的引擎作用。对标新时代的新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面临怎样的发展困境?

  杜玉波:简单地说,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布局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求,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区域布局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成为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最大瓶颈。具体来说,由于政策资源、财政资源、人才资源长期以来的供给不平衡,造成我国高校空间布局上的不平衡,呈现出东部资源密集、中西部稀疏的“东高西低”格局。

  从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省份分布来看,京沪苏三省市的A类学科占到了总数的50.57%,东中西部的A类学科占比分别是70.72%,19.99%,9.29%。从中可以看出,中西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明显处于劣势,而西部地区劣势更加明显。

  从十年来对高等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经费情况的统计来看,东部地区省份的投入水平也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前几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着力加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

  因此,进一步优化和调整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已成为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三个进一步”为现代化强国奠基

  记者:对于这样的布局结构,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杜玉波:结合当前实际,概括地说,今后可以从“三个进一步”上下大力气、下足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倾斜。着眼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要和人口结构变化需求,加快推进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通过更加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在实施新一轮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过程中,集中力量加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在政策引导、资源投入上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当前,我国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国家深入推进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成为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也为高校服务社会需要提供了广阔舞台。因此,建议国家层面依托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加快研制高等教育区域发展规划,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高校主动适应新常态新战略要求,通过调结构、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央地联动。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差距,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缩小差距需要加强国家战略和地方战略的协同。因此,建议中央层面要通过政策、机制、资源的调配,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大的发展空间;地方层面要强化省级政府统筹能力,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带动地方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大抓手”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需求能力

  记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使命。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等教育是我国变化最大、成就最显著、最为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也是迫切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之一。就服务国家需求方面,您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哪些短板?

  杜玉波:总的来说,随着这些年来规模的快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的服务发展能力也逐步增强,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仍然突出。比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才、幼儿教师、家庭护理等民生急需专业人才也相对匮乏。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导向,有的高校仍在热衷追求所谓“综合性”“全科式”发展,造成高等教育整体的低端产能过剩,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区域振兴的产能不足。

  记者:要解决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这些能力不足的问题,请问有没有比较好的办法?

  杜玉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在评价上做文章,以深化评价机制改革为抓手,系统设计,重点突破,加快引导高校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以改进分类评价引导高校差异化发展。加快研究制定高校分类设置和评价引导的标准办法,构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格局。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重点,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应用的办学路子。本科教育要培养适量的基础性、学术型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加大力度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培养结构从以学术学位为主向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转变。通过推动一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使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比例更为合理。通过加快“双一流”建设,形成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办学特点和资源需求,建立相应的经费投入、人事管理、质量评估、监测评价制度,形成分类评价的体系标准和管理政策。

  二是以改进学科专业评价引导高校特色发展。痛下决心建立学科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落实高校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把就业状况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来,引导高校科学合理设置学科专业,有所为有所不为。高校要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避免赶速度、铺摊子、求规模。打破学科壁垒,既要支持传统优势学科做大做强,也要大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建设好一批能够支撑国家急需、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比如,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和防疫人才严重不足,这方面人才培养涉及医学、经济、公共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高校亟需统筹力量加强此类学科专业的设置。

  三是以改进科研评价引导高校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人才聚集、基础研究厚实等独特优势,应当努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在服务国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创新主动权方面担当重要责任。

  这次疫情中出现的一些科研工作者不去抗疫而忙着发表论文的现象,暴露了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建议进一步改革高校科研评价激励制度,扭转过度强调论文数等科研量化指标、过度依赖发表“SCI”论文的功利化倾向;加大对高校开展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的前瞻布局,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使科研人员潜心从事基础研究,以更强的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服务国家战略行动。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