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舞动中国龙

发布时间:    来源:《神州学人》杂志 2020年第2期 

海内外留学人员欢度2020鼠年新春专题

  儿时在老家山东潍坊过大年,正月初五到初八之间常有春节游行,但每到正月初三我就坐不住了,晚饭一过,若是听到锣鼓声,必定拉着爸妈满大街找舞龙舞狮队的踪影,舞龙舞狮队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什么女孩子该有的矜持优雅统统抛在脑后了,高声欢呼,上蹿下跳,爸妈若是跟不上,隔50米我就会急得挥手大喊,“快点啊!”20多年过去了,想起火树银花之中游龙时而跳跃、时而翻腾的景象,仍觉震撼。

  时光兜转,2015农历羊年,有人在驻丹麦中国留学生微信群中招募春节舞龙队队员,经验不限,男女不限,只是机会先到先得,我看到后立刻就报名了。当时我在奥胡斯大学哥本哈根校区的教育学院学习,学院学生总数少,同院的中国留学生就更罕见,因此常感孤独。在舞龙队训练中,我结识了来自哥本哈根大学、丹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中国留学生,终于获得了与其他中国留学生深度“合作”的机会。

  在我的印象中,舞龙队成员应该都是健硕敏捷的小伙子,而我们的舞龙队各色人等都有:有的男生高大挺拔,一看就潜力无穷;有的男生文质彬彬,但好在步伐矫健;还有几位女生虽小巧玲珑,却胜在热情满满。两位高个男生,当仁不让地举起了两座龙头,分别引领一条金龙和一条银龙。除了龙头,龙尾因跑动最多,舞起来难度也极大,几位男生自告奋勇地举起龙尾,把龙身位置让给了女生。作为山东大嫚儿,一般是女生中最高最壮的,于是我很知趣地举起了金龙一号位,也就是龙脖子的位置。因为舞龙头的人通常很高,龙头举得也很高,因此龙脖子位置也应尽量举得高些看起来才协调。

  由于训练时间紧张,我们仅练习了三个动作——走动、盘龙、翻腾。走动最简单,只需大家将龙举到相同高度,队员之间前后距离保持一致即可。为了彼此配合,个子高的队员要尽量举得低些,个子矮的队员要使劲儿举高些。盘龙时,龙头最高,像定海神针一般定在场地合适位置,龙身队员需把握好梯度和紧凑度,围着龙头盘旋的同时,每个位置依次降低,使龙呈螺旋上升状。盘龙时,龙尾队员需迅速跑动,甚至是满场转圈,才能跟得上龙身盘旋。金龙银龙各自盘好后,还得相互点头示意,神交一番,算是给彼此拜个年。翻腾是难度最大的动作,龙身虽是布做的,仅用一根木棍撑着,但要举起来左右甩八字,并不轻松。有时候甩到下方实在举不起来,就抬腿顶一下木棍,或者向另一侧弯腰,像拔萝卜一样“拔”起来,舞龙头的队员就更辛苦了。龙头有多沉呢?总之我是举不动的。而舞龙头比举龙头更难,因为要把龙头左右甩八字,还得甩得威风凛凛,非一般人能为之,更何况是整天在实验室或电脑前工作的留学生们!原本舞金龙龙头的男生是有些担心的,但也一直咬牙坚持,颇有些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正式演出的场地选在了市中心的Oesterbro文化活动中心,恰好离我的丹麦同学家不远。我的丹麦同学是人类学者,对东方文化极感兴趣,自从得知我参加了舞龙队之后,就一直盼着有一天能带孩子看我们演出,了解中国春节文化。演出那天,天朗气清,吸引了不少当地华人和丹麦人驻足观看。我们穿上中国传统舞龙服装,金龙队员着红衣,银龙队员着黄衣,各自戴着相应颜色的头巾,红黄相称,恰是五星红旗的颜色、中国的颜色。在喧天的锣鼓声和观众的喝彩声中,我们奔跑着,跳跃着,两条中国龙在我们手中奔腾、翻滚起来,为童话一般的哥本哈根带去了古老东方的吉祥与祝福。

  2016农历猴年,我又参加了哥本哈根留学生舞龙队,上届老队员在新队训练中,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把哥本哈根中国留学生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传递了下去,也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留在了多元友善的异国他乡。到现在,回国已两年有余,这些年每逢春节,我都会自豪地对家人或朋友谈起在哥本哈根的舞龙经历。

  小时候,我看大人舞龙。留学时,海外华人和丹麦人看我与同学舞龙。回国后,虽然再也没有穿过舞龙队的衣服,但我仍然是舞龙队的一员。现在手中舞的龙,是一条历史悠久而又生机勃发的“中国”龙,是由13亿舞龙队员共同擎起来的。我们或许居于中国,或许游在海外;我们或许普普通通,或许功成名就;我们或许朝气蓬勃,或许老骥伏枥。是的,我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从事着不同的事业,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但我们肩负着同样的使命,我们扛起的是同一条巨龙。勇于担当,同心协力,既是舞龙的精神,也是中国的精神!(作者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全球化智库联合培养博士后)

2015 年春节,中国留学生舞龙队在哥本哈根的Oesterbro 文化活动中心表演.jpg

2015年春节,中国留学生舞龙队在哥本哈根的Oesterbro文化活动中心表演


相关链接

中国年,从你我的世界路过 

从在地感到跨媒介:叩问春节的全球性 

我与全英学联春晚

体验中国年味儿 

春节,不见不散 

春节,中国人的节日大礼包 

感受中俄过年的异与同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静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