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坚守和梦想:5名学子的留学路

发布时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0002.jpg

冯海旻在实验结束返回宿舍的路上,拍下了凌晨3时的九州大学病院医局办公楼。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以来,中国留学生的留学之路充满挑战——线下课到线上课的学习模式转变,回不回国的艰难选择,疫情和防疫政策之下的双重心理压力等,但他们依旧为了梦想继续前行。

  新东方前途出国对话多位留学青年,请他们分享疫情之下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的留学经历。本版选取其中5位留学生的故事,以飨读者。

  王琼琼:工作8年,重新出发

  工作8年之后,30岁的王琼琼重新踏上求学路。这时,她已是一位母亲,但她也没忘记,“我也是我自己!”

  “何时也能去彼岸看看?”

  2012年大学毕业之后,王琼琼凭借英语专业的优势,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留学顾问,帮助过多名申请留学的学生。每一次目送那些怀揣梦想的孩子踏入理想的海外学府,她都禁不住自问:“一直都做连接两端的桥梁,我何时也能去彼岸看看?”

  因为亲和力强、业务能力优秀,很多成功申请出国留学的学生都跟王琼琼保持着联系。通过跟这些学生的接触,她发现,很多孩子出国上学之后转变很大,跟在国内时相比,变得更加自信,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升。

  见证一棵棵树苗逐渐长成大树,王琼琼开始跃跃欲试。“前方的世界是充满未知的美好,而改变则是人生的常态。”考虑到未来的职业规划,她认为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需要进一步扩充才能够实现这些目标。

  “我要出国留学!”这个念头在王琼琼心中升起后,便呈燎原之势。

  入读伦敦大学学院

  决心再次出发的王琼琼初为人母,出国留学意味着和孩子一整年的别离。看着刚刚1岁的儿子,她的心里很是煎熬。所幸丈夫对她的选择很支持,并且向她保证能照顾好儿子。让王琼琼最终下定决心的是从儿子的眼睛中清晰地看到了自己,“那一刻我明白,我想成为我自己,活成儿子的榜样”。

  虽然工作经历一直跟出国留学相关,但是真正开始准备申请,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首先是备考时间问题,工作和家庭占据了王琼琼的大部分精力,能够充分利用的只有上下班途中的碎片时间。在每天上下班搭乘地铁时,她都抓紧时间学习。其次便是“双非”本科所带来的一些现实局限,导致她与部分理想中的院校失之交臂,不过8年的工作经验给申请加分不少。

  最终进入伦敦大学学院读书,可以说是王琼琼努力争取的结果。她申请的第一个专业直接被拒,理由是工作履历不符。后来王琼琼浏览学校官网时发现“教育技术”专业非常有意思,而且与自己所规划的职业方向一致,于是再次向校方提交申请,并且在等待期给校方发信,强烈表达对学校及专业的热爱。

  “不到1个月,学校就给我发来了录取通知,感觉自己好幸运!”在谈及这段经历时,王琼琼很是感慨。

  打破已有的认知体系

  在等待录取通知时,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当王琼琼接到录取通知时,一时有些迷茫,面对家庭和孩子,她问自己“这样的冒险是否值得”。经过慎重考虑,她决定按原计划出国留学,于2020年9月底抵达英国。

  重新回到学生身份需要转换的不仅仅是心态,还需要打破已有的认知体系。王琼琼的专业学制是1年,由于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涉及面广,所以课前需要阅读大量资料,否则就有可能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课后还会有小组讨论或者话题活动等,也需要查阅文献,以致课程安排满满当当。

  在上课过程中,王琼琼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学中80%以上都有工作经验。助教告诉她,往年这个专业应届生居多,但王琼琼就读的那一年发生了很大改变,班级中的应届生只有两三个。

  同学们带着特定教育问题前来求学,因而学习劲头也更足,尤其是小组讨论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拥有不同履历的同学所激发的思想火花绚丽而别致,每当这时候,她都会深深体会到留学的意义。

  “虽然生活平淡,但奔跑起来就会感受到风。”王琼琼说。

  冯海旻:做医学之路上的跋涉者

  创立于1903年的日本九州大学人才辈出,中国学子冯海旻在这里度过了博士生涯。

  立志学医

  读高中时,冯海旻就表现出了对化学和生物领域的兴趣,于是在高考时报考了临床医学专业,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

  按照相关政策,中国医学本科5年制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申请赴日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此外,相比国内的硕博连读时间,在日本攻读医学博士学位的时间相对较短,再加上日本的医学研究位列世界前列。这都成为冯海旻在大学期间决定毕业后赴日攻读医学博士的因素。

  由于当地居民常常食用咸鱼等高盐类食物等原因,日本曾是胃癌高发的国家之一,因此得到了医学界的特别关注。如今,在胃癌治疗领域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诊疗政策让日本的胃癌治愈率大大提升,使其成为了世界胃肠外科的引领者。对于冯海旻这样主攻外科方向的医学生,消化系统是日常学习和实验中最常接触的人体构造。经过和导师的沟通,他选择了科室最擅长的“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向作为自己读博期间的研究方向。

  严谨求实

  在留学期间,冯海旻养成了做“手账”的习惯。这源于需要自己规划时间,比如在忙碌的考试后,完全可以腾出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此外,日本的“手账文化”很是流行,男女老少都有日程管理的笔记本,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确认一下内容或者添加一些行程,是非常有效的时间管理工具。冯海旻依靠手账,将自己的留学生活打理得有条不紊。

  具体到医学实验的操作,据冯海旻介绍,一般由前辈带领后辈进行,导师则负责课题指导。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医学生进行实验时,可以运用前辈留下来的数据库,作为自己的参考。而后辈又会将自己实验得来的数据和接诊病人得到的数据整理和传递下去,以供未来的后辈研究。

  但学校对医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只要有一门课挂科,就需要留级1年。“不过这样的留级并不丢人,日本学生会觉得又多了1年的时间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努力,并在新的一年里重新振作,规划好学习和娱乐,扎实打好基础,这样毕业才是真正合格的人才”。冯海旻说。

  疫情之下

  2020年1月,冯海旻回国与家人共度春节,因政策所限,直到当年6月他才返回日本继续学业。那时,他所在科室的实验室开始施行预约制,每个时间段都要提前规划好由谁来使用,避免大家扎堆,以保障学生的安全。临近毕业时,为了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操作,冯海旻选择了半夜使用实验室,做完实验后再回宿舍休息,尽管昼夜颠倒,但他觉得博士生涯临近尾声,踢好“临门一脚”尤为关键。

  作为旅日多年的“留学生前辈”,冯海旻认为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十分重要。“疫情有两面性,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对中国学子来说,如果未来想进一步深造,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助于开阔视野。” 冯海旻说。

  如今,冯海旻已毕业回国发展。“学医是一件很有自豪感的事情,这条路还很长,未来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师。”冯海旻说,留学为自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坚信凭着对新事物的尝试和面对自己的勇气,未来也会越来越清晰。

  许馨文:做自己人生的规划师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研究生的许馨文的留学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过目标明确、善于规划的她,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

  了解中外教育

  本科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许馨文,为了体验不同的教育体系,在申请研究生时选择了同样地处北美的加拿大。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不仅助她免考语言,而且还申请到了在不少同学看来申请难度极大的研究生项目。

  因为本科学习的教育学相对面宽,所以在研究生阶段,许馨文选择了更偏实践的教育心理学。谈到喜欢教育学的原因,许馨文说:“希望能对中外教育均有所了解,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推进教育事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由于不是第一次留学,且美国和加拿大在教育方面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许馨文适应起来非常快。但两个国家在教育风格和教育方式上也有不同之处。她介绍说,在美国读书时,班上大多数都是当地学生,以教育学专业为例,学校会提供很多实践机会,在课堂上需要动手的东西很多。相对而言,在加拿大读书,班上的国际学生更多,课堂上更多以同学间的输出、交流和分享为主,更偏学术。“当然这也和学习阶段不同有关。”许馨文说。

  留学带来诸多改变

  作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出国前的许馨文独立能力不强。出国以后,很多事情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大到搬家,小到办电话卡,她的独立能力在这些经历中得到逐步培养。后来,在面对问题时,她发现自己并不慌张,而是会冷静思考如何找到最好的办法去解决。与此同时,来自各个国家的同学汇聚一堂,互相交流,也令她的社交能力一点点升级。

  在国外独立生活让许馨文有机会去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未来整体的规划也更加清晰。“留学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也让我成长了很多,留学带给我的影响和变化是巨大的。”许馨文说。

  疫情下的留学生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许馨文的既定计划。2020年3月,学校改成了网络授课,公共场所也需要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各类基础设施均关闭了,甚至无法去图书馆学习。

  许馨文说,尽管网课不存在时差,但课堂的参与感还是有所下降,对着电脑很容易走神,气氛也远不如线下活跃。同时,生活社交方面也有了不少限制,所有的物资都是通过网络进行采购。

  在疫情暴发初期,许馨文有些恐慌。好在国内的家人寄来了口罩等防疫物资,多伦多大学以及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也给留学生们免费发放了健康包,让她感受到了温暖。

  后来临近期末,不仅回国机票难买,许馨文也担心在飞机上感染新冠病毒,便选择留在加拿大完成课程。随着一切向好,她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节奏——与教授和同学通过线上沟通确保正常的学习进程;和室友互相帮助;和亲人朋友保持密切的线上联系;开始在家锻炼、看书等。

  2020年12月,许馨文顺利结业,返回国内。学习了5年的教育学,一向目标明确的她对未来有了更具体的规划,给自己设定了两个方向:“一是从事与留学相关的工作,一是做早教工作。”

  王寒:坚守教育初心

  2020年3月19日,澳大利亚公布了一系列政策,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扩散。此时,王寒面临回国或继续留在墨尔本的两难选择中,因为一旦出境,就意味着短期内无法再回到澳大利亚学习。经过慎重考虑,她决定留在澳大利亚。

  疫情下的艰难选择

  2020年3月到5月,澳大利亚疫情管控非常严格。后来,随着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的逐渐降低,对于公共场所以及家庭聚会的要求也逐渐放宽。然而到了当年7月,澳大利亚冬季来临,疫情又有了抬头的趋势,王寒的很多朋友在那时选择回国。

  对于王寒而言,最难熬的其实是疫情暴发初期,“那时,药店里卖的消毒用品和口罩特别少、还特别贵,一袋50个一次性口罩要卖到60或者70澳元。”王寒回忆道,“后来,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给中国留学生发放了健康物资,有口罩、消毒湿巾等,还发放了好几轮,为留学生提供了方便。”

  相比医用物资缺乏,家人的担忧是王寒最为揪心的。“其实我也想过回国。”王寒说,“因为那时候澳大利亚疫情严重,我跟爸妈每天都会打视频电话。但考虑到回国上网课有一些不便,最终决定留在澳大利亚好好学习。”

  进入全面网课模式

  王寒从小就有个梦想——当老师。然而,本科时与自己心爱的英语专业失之交臂,不得已选择了化学专业。但这个专业开设师范方向,让王寒积累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也为之后申请对外英语教学(Tesol)专业打下基础。

  大四下半学期,王寒开始着手准备留学申请。“我曾经到英国剑桥大学参加过暑校,当时觉得英国的教育模式挺适合我,但等到开始准备时才发现已经晚了。”最终,她申请了入学时间更为灵活的澳大利亚高校,并获得了墨尔本大学Tesol专业的录取通知。

  2020年3月,王寒正式入学。全英文授课方式的不习惯,复杂的论文写作及文献引用格式,晦涩深奥的教育理念都让她有些力不从心。授课老师飞快的语速让王寒觉得连弯腰捡个笔的机会都没有,仿佛那么一瞬间也会漏掉一个知识点。2020年4月,学校封锁,课程改为线上的消息对于王寒来说反倒是松了口气,“网课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反复听,最后总能明白老师所说的内容”。

  在多元教育中求突破

  虽然缺少一些线下互动,但王寒对于大学的课堂氛围感受很深。学生可以随意向老师提问,哪怕这个问题可能跟课堂主题关联不紧密。 

  “给我最多感触的是曾经上过的一门叫批判性思维的课。”王寒说,“老师常强调,不要限制学生的发挥,要让他们畅所欲言。”

  疫情虽然给王寒在出行上增添了许多不便,限制了她对澳大利亚的“探索”,但同时也让她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原本“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她变身大厨。“原来在家就会煮个泡面,妈妈特别发愁我到了国外怎么生活。现在什么毛血旺、椒麻鸡、排骨饭我都会做。”王寒笑着说。

  李钊钰:做顺应时代趋势的前行者

  2020年7月底,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就读研究生的李钊钰踏上了回国的航班,但追逐梦想的脚步并未停下。2021年初,她继续前往美国完成学业。

  从不敢说话到乐于分享

  短暂回国的那段日子中,相较于在波士顿每天紧绷绷的生活,白天睡觉、夜里上课的学习节奏并未给李钊钰造成负担。除了上课,她还为自己找了份实习工作。用她的话说,美国是个看重“软实力”的国家,想要从众多求学者或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拥有含金量高的实习经历能让招录者眼前一亮。

  李钊钰本科读的是会计专业,申请研究生时,最初选择的是金融,后来转至应用商业分析专业。在留学期间,她注意到,教授们非常喜欢与学生互动,经常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或者学习心得体会。每当这时,李钊钰都庆幸自己有过实习经历。

  初到美国的李钊钰羞于开口与人对话,上课时也基本插不上话,“很想说话,但不知道说什么”。回忆起刚到美国上课的情景,李钊钰说:“记得有次上金融课,老师讲到特斯拉的案例,问我会不会投资特斯拉的股票,我有过证券公司实习经历,就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刚开始,口语不是很流利,我都能感觉到脸在发烧,外国同学也一直盯着我看,当时就觉得有些挫败!”

  课堂上的挫折并没有让李钊钰气馁,反而培养出自学能力,让她变得乐于分享,心胸也更开阔了。

  转变是为了圆梦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本计划2020年年底毕业的李钊钰不得不把毕业时间延至2021年5月。出于今后的就业考虑,她在完成第一学期的金融专业学习后申请转至应用商业分析专业。

  对于会计专业背景的李钊钰来说,商业分析专业的课程很难。她笑着调侃说,这个专业是“学到头秃”。虽然不如计算机科学专业那么“硬核”,但是多种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是必修的。有些课程,老师不会讲得很仔细,李钊钰只能自学。“压力大到会崩溃的那种。”她说,“而且那时候许多朋友因为疫情离开美国了,我连个可以倾诉的人都没有,时不时就想大哭一场。”

  既然那么难,为什么要转专业呢?李钊钰说:“还是考虑到将来的就业趋势,我觉得不管年龄多大,人都要做顺应时代趋势的事情。”

  艰难也要勇往前行

  波士顿坐拥多所世界著名院校,吸引了大量公司前来发展,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不过,对于海外留学生而言,金融行业的工作并不好找。”李钊钰坦言,“而商业分析比较偏技术,很多大公司都会设立相应岗位。”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既定的轨道,许多美国公司不再招聘海外留学生。从2020年暑期开始,李钊钰陆陆续续投了几份简历“试水”,在求职社交网站上与公司沟通,也收到了一些反馈,虽然留下很多遗憾,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21年1月,李钊钰返回美国完成学业并在当地继续找工作。

  如果说留学前的李钊钰是温室里的花朵,那么出国后的她“修炼”成了铿锵玫瑰。在这一年中,李钊钰学会了在生活中快速适应各类环境,在工作中直面不同人的眼光,在课堂上自信满满地“出击”,内心逐渐变得强大。

  “不管梦想能不能实现,如果连试都不试一下的话,一定会遗憾终生。”李钊钰说。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刘晓璇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