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治学博士 眼中的千湖之国 口中的中国故事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插图来源网络)
一
我叫刘燕,是一名今年8月刚刚在芬兰毕业的政治学博士。
国内硕士毕业后,我入职一家上市教培公司工作,工作4年间压力非常大,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不少。在高强快的工作节奏中,我逐渐迷失了内心的方向,接踵而至的是颈椎病、脂肪肝和抑郁症,它们逐渐成为我高效工作的副产品。于是,我在31岁这年,决定辞去工作,出国读书。
在芬兰的学习时光虽然平淡,但是真实。有笑亦有泪。
我的专业是政治学,在和教授以及同事们讨论的过程里,我看到了各国间不同的政治制度和行政手段。君子和而不同,芬兰学者独立的人格和大学里互相尊重的学习氛围使我受益匪浅,也渐渐适应了这个友好亲切的国度。
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芬兰的学术氛围更加平和务实,学者的包容性更大。我所接触到的学者和老师都有意愿、有耐心倾听从我的视角剖析出来的中国政治,而不是固执地相信网络上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这种质朴求真、不带刻板印象的学术理念,才是真正的专业素养。有趣的是,芬兰的重金属音乐一直受到国民追捧,在我们学校,就连专搞学术的院长也酷爱摇滚乐,下班之后会直接抱着吉他去酒吧“嘶吼”。也许,这种“歇斯底里”的音乐只为释放压力,因为人们并不会把它带到工作中来。
留学期间,我常常跟学者和老师分享自己的观点,消除一些人对中国治理模式的疑问。比如,曾有同事给我发来几个新闻链接,询问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的经济复苏是不是真的。我向她展示了中外媒体报道的相关经济数据,又把中国驻芬兰大使馆多次组织线上防疫讲座和给全体中国留学生发放健康包的视频发给她,还送了她两包中国使馆派发的口罩。该同事非常感慨,她表示,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高效和人性化地关爱海外留学生,她还将这些案例写在了去年发表的文章里。
二
用3年半的时间完成4年学制的博士课程,对我这个“大龄青年”来说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感谢一路走来良师益友的鼓励,让我有勇气面对人生的挑战。
在读博期间,除了完成学业之外,我延续了教培机构英语老师的工作。在给学生们远程上课的过程中,我不仅可以听到朝气蓬勃的读书声,还可以听到万里之外国内的啾啾鸟鸣。非常感谢我的学生们,在黎明朦胧的天光里、在夜深人静的月光中,都有我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的印记。
2019年,我还在芬兰兼职做了几次导游,带队的过程中常有人问:你都读到博士了怎么还来当导游?我回答:“要不是读到博士了,还没资格给你们当导游呢!”大家都笑了。其实,这是我的肺腑之言,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刚来芬兰的前几个月我非常不适应,从早八晚九几乎连轴转的工作节奏中抽身,紧绷的神经却没有马上松弦。因此,我体会到的不是轻松和愉悦,而是迷茫。
“我是不是还有工作没有完成?”“下一次考核是什么时候?”……
为了填补这种恐慌,我把自己的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不给自己一丝喘息的机会。然而紧锣密鼓忙活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同事们都在慢节奏地生活:下午三四点钟开始陆续下班,甚至到傍晚6点连教学楼的楼门都锁上了。几乎没有人会占用休息时间工作。我一边疑惑,一边也试着放慢节奏,试着放下工作,用眼睛、用心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三
作为一个标准的山东学生,我上学期间一直埋头于书山题海;毕业工作后的几年也是在急急忙忙的节奏里度过。而在芬兰这种宽松环境中,看似付出的时间很短,却能够以劳逸结合的方式,给自己沉淀和思考的时间。埋头赶路的时候,也总要看看沿途的风景啊。
来芬兰之前,我背包走过40多个国家,走过壮阔波澜的大海、走过喧哗嘈杂的城市,在“千湖之国”,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
在宁静的湖水中、在清澈的星空下、在绚烂的极光里,我听到了内心温和而坚定的声音。我想,这就是在芬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所在。(作者系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政治学博士)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刘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