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又到中秋月圆夜 天涯学子共此时

发布时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在荷兰度过的3个中秋

  耿颖瀛

中秋1.jpg

2019年中秋晚会上,耿颖瀛上台表演。

中秋2.jpg

2019年的中秋节晚会不仅有留荷的中国学生学者,还吸引了许多瓦格宁根大学的荷兰及国际学生以及不少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本地居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又是一年中秋,又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和留学生思念家乡的时刻,在西欧大地的风车和郁金香之国荷兰也是如此。

  对我而言,这3年的中秋是十分难忘的人生经历,也是留学体验中未曾预知的一部分。这是我的生活片段,或许也是大部分海外学子生活的缩影。

  2019年中秋:文化交流,其乐融融

  我就读的瓦格宁根大学,是欧洲在农业方向与生命科学领域数一数二的大学,在荷兰的大学中国际化程度很高。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中秋节是开学以来的第一个大型中国传统节日,也是展示中国文化、增进同学友谊的良好时机。

  2019年的中秋节,全荷学联瓦格宁根分会举办了一场规模很大的中秋晚会,我也参与表演了节目。

  当天前来参加晚会的观众里,不仅有留荷的中国学生学者、来自瓦格宁根大学的荷兰及国际学生,还有不少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本地居民。其中,有两名对中国文化十分着迷的荷兰学生,甚至是从附近城市坐了一个小时的火车赶过来的。

  大家聚在一起,吃着月饼、看着表演,聊着文化、传统服饰、乐器和历史。大家虽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好像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我们是留学生,也是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在那一刻,我对“民间友谊的使者”这几个字有了更深的感悟。

  2020年中秋:彼此温暖,共渡难关

  2020年,对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而言,都是不寻常的一年。从2020年3月开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荷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封锁。线下的部分工作和教学被迫转为线上,部分专业甚至建议新生延期入学,以规避疫情带来的影响。

  这一年的中秋显得非常冷清。一方面,遵守防疫规则,人与人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线上教学使得很多同学,尤其是欧洲的同学选择回国继续完成学业。这年的中秋,我和另外两名中国留学生一起,在宿舍做了一顿有家乡特色的晚饭。那天的校园很安静,圆圆的明月照着夜晚的云,这里是异乡,但也是我们互相支持的温暖的家。

  人与人的距离虽然远了,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依然很近。这一年的中秋,我收到的礼物与往日相似、却又不同,我收到的是来自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发放的“健康包”和防疫物资、收到亲朋好友通过手机发来的关心和问候。

  相隔万里,但这些支持与挂念穿越了时空的阻碍。虽然天各一方,但大家、小家都在我的身后,是坚强的后盾,赋予我力量。

  这个中秋对我来说,难忘而特别。

  2021年中秋:回归正轨,充满期待

  经历了断断续续1年多的封锁,瓦格宁根大学也终于开始恢复线下授课。新学年伊始,看到热热闹闹的校园和新生活动,我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平常的瞬间,好像就在昨天,但又好像已经过去了很久。

  今年中秋,久违的线下活动也在逐渐恢复,我们重新拥有了与各国同学一起体验中国传统习俗的机会。

  在海外经历过不一样的3个中秋,教会了我特殊的一课——“珍惜看似平凡的一切”,也提醒我要珍惜短暂的留学生活。

  这轮圆月照着人,照着前路,照亮远方。(作者系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管理、经济和消费者研究专业研究生)


  共赏一轮明月 

  李昊燃

中秋6.jpg

马约尔广场的午后街景。李昊燃摄

  在真正成为一名留学生以后,很多之前只能从字面理解的诗句词汇,现在都能感同身受了,那一字一句,写得确是游子的心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国内时,即使因为上学、实习等原因离开父母身边,我也很少会有身处异乡、身为异客的孤独感。但现在的我,站在马德里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笑着谈天,听着身边的西班牙朋友聊起周末与亲人聚会的计划,不免有一丝伤感。中秋佳节到来,“倍思亲”的滋味多少有些苦涩。

  今年中秋节这天,我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不少中国留学生跟我一样,是在繁重的学业中度过月圆之夜的。早晨醒来之后,我简单吃了些早餐,在微信的家人群里面给长辈们送上遥远的节日祝福,之后便匆匆忙忙地赶去学校。

  作为一名非西语本科的学生,语言关是我在西班牙攻读研究生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障碍。想要听懂老师的授课内容,必须要在语言学习下一番苦功夫,现在的我正在每天抓紧一切时间,提高语言水平。

  说实话,从小到大,我都不太喜欢吃月饼,到了节日也不会主动去买。但是,当我来到西班牙之后,心中对于中国节日的重视和仪式感陡然增加。几天前,我就准备好了月饼,还在背包里装了几个,课余闲暇的时候,也给班里的西班牙同学分一分,请大家一起尝尝我故乡的味道。这或许也是我缓解思乡情绪的一种方式吧。

  当我在家的时候,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也是休息的日子;当我来到海外,这个节日成了印在我血液中的文化图腾,它与我的根连在一起。

  中秋之夜,我和舍友做了一桌丰盛而精致的中国菜,我们边吃月饼边赏明月,即使,那天的云彩时不时地遮住了月亮。

  当天课程一结束,我便直奔马德里的“唐人街”采购食材。这片区域名为USERA,从21世纪初开始,它便逐渐成为马德里的中国区。根据2020年市政人口普查的数据,在马德里的4万多华人居民中,每4个人里面就有1人生活在这里。这里说中文、卖中国商品,在这里的公共图书馆中还有一片中文图书区,这些元素都成为它很受当地华人青睐的原因。

  走在USERA的路上,两旁是挂着中文牌子的店铺,听不懂的西语单词在这里变成了熟悉的中文。街边售卖的月饼、行人谈论的话题、甚至店铺张贴的促销单都在提醒着我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中午刚过,我收到奶奶回复的语音。说不明缘由,我忽然觉得鼻子一酸,有些透不过气了,手机屏幕也变得有些模糊。隔了半晌,我整理好心情,才自拍了一张灿烂的笑脸,发送给手机那头的奶奶。

  西班牙的作息和国内不太一样,午餐时间基本在下午2时到4时,晚餐则常常安排在9时以后。我们忙活一通做好晚饭的时候已经将近10时了,想跟家人视频,来个“云团圆”,却忽然意识到已是北京时间的凌晨4时。

  心情黯然之际,我蓦地听到舍友惊呼:“快看今天的月亮!”

  猛一抬头,云开月明,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窗台洒进了我的心里。这一刻,我静静地思忖,幸好,无论人在哪里,大家望的都是这同一轮明月。(作者系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广告传播专业研究生)


  莫斯科的中秋之夜

  强翀

中秋3.jpg

强翀近照。


中秋4.jpg

圆圆的月饼,给在俄中国学子送来了团圆味道。

中秋5.jpg

作者在马德里市中心太阳门广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对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留学生而言,那一轮圆月更是承载着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

  转眼间,我来到莫斯科求学已近两年。今年中秋之夜的莫斯科,已有几分凉意。红场上灯光闪烁,但行人稀少,夜幕下的莫斯科河泛起了层层涟漪,然而游艇却寥寥无几。也许还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缘故,莫斯科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

  天虽凉,但我们的心却是热的。花好月圆思乡切,是留俄学子的内心写照。

  中秋节,我跟我的中国同学们聚在一起,展示各自的拿手家乡菜、聊家乡事、观看中秋晚会。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仅是我们寄托思念的载体,也是我们传播中华文化的契机。为此,我特意邀请了几位俄罗斯同学与我们共度佳节,品尝月饼,并向他们讲述了中秋节的来历,介绍了“月饼”的象征意义。

  一块月饼,承载的是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的心路轨迹。俄罗斯同学纷纷表示,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够前往中国,更深层次地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云山隔万重,寸心连千里。为了让海外学子解乡愁,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为每位留学生准备了5种口味的中秋月饼,同时,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在中秋节前收到具有特殊意义的月饼,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共设置了4个月饼固定发放点和两个流动发放点,以在第一时间将祖国的温暖送到所有莫大中国学子的手中。

  我也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此次月饼发放活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天的分发工作持续到了晚上,夜起寒风,但前来领取月饼的同学仍络绎不绝。大家在领到月饼后,纷纷对志愿者们的工作表达了真诚的感谢。

  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中这个特殊的中秋节,更让我们理解了海外学子守望相助、共渡难关的情谊。

  “中秋”在中华文化中诞生,历经数千年至今,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家庭团圆幸福的美好期待。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在俄罗斯度过的第二个中秋佳节,通过大使馆传递来的祖国的关心温暖着海外学子,在俄中国学子的互帮互助,也传递着同胞间的友爱。

  品尝一口月饼,仿佛带来了家乡的甜蜜。

  今晚月色皎洁,我们的心暖暖地靠拢在一起。(作者系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政治系研究生)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刘晓璇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