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教育报 

  ■策论·关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系列评论之一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会议强调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从今日起,我们推出关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系列评论,探讨如何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敬请关注。

  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基础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先导性作用,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更是决定我们能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所在。

  加快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

  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但也要看到,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创新高地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数学等基础学科仍是薄弱的环节,顶尖人才和团队仍显不足。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加强基础研究,从根子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幅提高我国基础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大力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加快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需求是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原动力。需求把握不准,发展就没有方向,改革就没有目标,评价就没有标准。科学研究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既注重科学价值,又强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已成为当今各国科技评价的广泛共识。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尽管基础研究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一般也需要较长的周期,但从历史上看,那些给人类社会带来变革性影响的技术大多源于基础研究的突破。同时,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科研范式的变革,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基础研究已渗透到创新链的整个链条。基础研究一方面要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上世纪50年代,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以任务带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曾被大量采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新的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更要扎根中国大地,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如此,才能使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行稳致远。

  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比较而言,基础学科人才成长有两个典型的特点,一是需要持久专注某一学科,潜心钻研,形成深厚的知识积淀;二是探索性强,研究成果和进展往往难以预测。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既要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要解决好选得对、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问题。

  具体来讲,如何建立完善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基础学科人才多渠道选拔机制,深入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加强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优秀学生立志投身基础研究,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启动了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实施“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稳定支持一批立足前沿、自由探索的基础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我们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站在新的起点,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久久为功,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刘晓璇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